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是李白首屈一指的名篇。
李白生活在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盛唐。當時朝廷宣稱廣開才路,鼓舞了成千上萬的青年士人都胸懷壯志,要將他們的才能貢獻給“明君”“盛世”,作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事業。李白就是他們中間杰出的典型。
李白為了尋找政治出路,實現他的偉大理想,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他二十四歲時,離開故鄉蜀中出去漫游。他希望在漫游中尋找到能賞識自己才能的人,把他推薦給朝廷。但是好幾年過去了,他“遍干諸侯”的結果卻是“南徙莫從,北游失路”,只落得“孤劍誰托,悲歌自憐”。因此寄希望于長安。他以為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到京師去定能如愿以償。
開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歲,第一次上了長安。他拜訪了一些朝廷官吏,希望通過他們的推薦,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一年過去了,他“歷抵卿相”的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碰壁。他雖然來到了天子足下,但成年累月徘徊魏闕之下不得其門而入。由于心中苦悶不堪,他便和一些斗雞徒和游俠兒交上了朋友,在長安街頭浪游。有一次和駐守長安北門的羽林軍發生了沖突,備受欺凌,甚至險遭毒手。
李白落魄長安的同時,卻看到受皇帝寵愛的宦官們甲第連云,供皇帝玩樂的斗雞徒們冠蓋輝赫。他們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他們足下有的是大道朝天,而自己的足下卻是羊腸詰屈。
這一切使李白大惑不解,大失所望,大為不平,因此寫了《行路難》等詩抒發他心中的憤懣。寫了《行路難》等詩后,李白意猶未已,接著,因送友人入蜀一事所觸發,而寫了《蜀道難》。
《蜀道難》和《行路難》詩旨相同,不過后者是直抒胸臆,前者是比興言志。《蜀道難》是借蜀道之艱難,比喻仕途之險惡,抒發心中的憤懣。
詩一開頭,就以一連串的驚嘆詞“噫吁嚱,危乎高哉!”引出一個使人怵目驚心的警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好象大地深處的熔巖突然沖出了地面。
緊接著,詩中就展開了“蜀道之難”的具體描寫。首先描寫秦蜀二地之間自左隔絕之狀,繼而描寫開辟蜀道之狀,然后描寫只有棧道可通的蜀道仍然艱險萬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這一段描寫的是蜀道北端(秦蜀交界處的青泥嶺一段)的艱險。雖然這僅僅是蜀道的開頭,但它已使人竦然而驚,惕然而恐,頹然而嘆,以至于捫心自問了。“問君”二句就是旅人行至青泥嶺時,捫心自問之辭。這種句式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
“但聞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一段描寫的是蜀道中段的艱險。這蜀道中段艱險之狀,特別是那“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的陰森悲涼的氣氛,和那“砯崖轉石萬壑雷”的驚心動魄的音響,更使旅人腸斷愁絕,于是再一次捫心自問。“嗟爾”二句就是旅人行至蜀道中段時捫心自問之辭,言外顯然有悔不該來的意思。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一段描寫的是蜀道南端(劍門關)的艱險。這蜀道南端的劍門關更是險中之險,不但難以通過,而且隨時有葬身虎口蛇腹之虞,竟使旅人發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的感嘆。
詩中三次自思自忖,自嗟自嘆之辭,實際上是一脈相承,表現了旅人的心情:始而懼,繼而悔,終于敗興而返。詩中的旅人就是李白自己。
詩中三次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個警句,實際上是作者在反復點題,點出報國無路的主題。
在詩的最后,第三次重復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個警句,而且還加上一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意思是說,即是回去以后,轉過身來,西望蜀道,還會久久地感嘆不已,以示其所受刺激之深,可謂銘心刻骨。
《蜀道難》一詩在描寫蜀道艱險之際自始至終充滿了激情。明代詩人高啟稱之為“商聲激烈”,清代評論家陳沆稱之為“失聲橫涕之什”,可見《蜀道難》不僅是一幅蜀道山水圖,而且是一首慷慨欷歔的悲歌。在這首悲歌中,既有“遍干諸侯”的失意,又有“歷抵卿相”的屈辱;既有對閉塞賢路的權貴們的譴責,又有對社會惡勢力的憤慨;既有險遭毒手的余悸,又有敗興而返的傷心。就在這一片洋洋盈耳的和聲中,貫串著報國無路的悲憤的旋律。這一闋悲歌慷慨的樂章實是李白出蜀以來尋找政治出路不幸遭遇的概括寫照,亦即盛唐社會某些真相的反映。
當時,大唐王朝正是赫赫揚揚,如日中天,而李白就在這時已經發現了封建盛世的某些本質方面,并且窮形盡相地反映在他的詩中。這正是李白偉大之處,也正是《蜀道難》的重要意義所在。
上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琬《蝶戀花·旅月懷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