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①;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蓋在殷憂③,必竭誠以待下;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④;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⑤,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⑥,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⑦;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⑧。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
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⑨!
【注釋】 ①浚 (jun):疏通。②神器: 帝位、政權。典出《老子》: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域中: 天地間,國內。③殷憂: 深重的憂患。④吳越: 春秋時兩個敵對的國家。此處或作“胡越”,指古代的兩個民族: 胡在北,越在南,喻關系疏遠。⑤董: 督責。⑥怨不在大: 引起百姓怨恨的不一定是大事。見《尚書·康誥》: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可畏惟人: 可怕的是眾人。典出 《尚書·大禹謨》: “可畏非民。”孔傳: “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 載舟覆舟: 《荀子·王制》: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喻君民關系。⑦見可欲: 看見可供自己享受,能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典出 《老子》: “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 高危: 地位高容易出危險。典出 《孝經·諸侯》: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自牧: 自我修養。見《易經·謙》: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盤游: 游樂,見 《書·王子之歌》: “乃盤游無度。”三驅: 也叫 “三田”,指一年中田獵三次。慎始而敬終: 指做事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慮壅 (yong) 蔽: 憂慮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黜 (chu) 惡: 斥退邪惡之人。⑧九德: 九種美德。典出 《尚書·皋陶謨》: “行有九德”,就是 “寬而栗(寬弘而莊嚴),柔而立 (柔和而能立事),愿而恭 (誠實而恭肅),亂而敬 (能治事而謹慎),擾而毅 (馴服而果敢),直而溫(正直而溫和),簡而廉 (簡易而方正),剛而塞 (剛斷而充實),強而義 (倔強而合于道理)。”⑨垂拱而治: 垂衣拱手,不多言語,無為而治。代百司之職: 指事事都過問,代行下屬百官的職務,處理一切。
【譯文】 我聽說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必定要使它的根柢牢固; 想要水流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 想要國家政局安穩,務須多多積德行善。源頭不深邃暢通卻想水流長遠,根柢不牢固扎實卻望樹木生長,恩德不厚重卻盼國家安定,我雖是卑下愚蠢的人,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英明的圣哲啊! 君主擔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國內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不考慮身處安樂時想到危險,力戒奢侈而提倡節儉,這也就像砍樹根而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源頭卻希望水流長遠一樣啊!
過去所有的君主,秉承上天的使命開創基業,開始時好的確實很多,能堅持到最后的就很少。這難道不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難嗎? 創業時處于艱難深憂中,必定會竭盡誠意來對待部下和百姓; 一旦功成得意后,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誠待人,即便像吳越那樣極其對立的仇敵,也可親密團結成一個整體; 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兄弟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雖然采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以威勢和怒吼去震懾,結果下屬總是只圖免罰而應付,心里卻不懷好意,表面上恭順,內心卻不服氣。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人心背離百姓像水一樣,既可以載船也可能翻船,這是應該高度謹慎的。
君主假如真能在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想到要克制欲望,知道滿足而警戒自己; 將要大興土木而勞民傷財時,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以安居、休息; 想到地位高而危險大時,就應謙虛和藹并加強自身修養; 害怕自滿會遭受損失時,就要想到江河大海能容納百川的度量。陶醉于游樂、打獵的歡樂時,就要想到古代的帝王諸侯一年中只能出獵三次的限度; 擔憂自己松散懈惰時,就時刻想到辦事應慎始慎終; 怕受左右蒙敝,就想到應該虛懷若谷,廣泛采納下屬的意見; 想到奸佞讒言的危害性時,就要端正自己,斥退小人。打算施恩行賞時,就該想想是不是因為一時高興而濫賞; 將要懲處人時,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因一時之怒而亂罰。總括這十個“想到”,發揚九種美德,選拔賢能的人而任用,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那么聰明的人便會獻出他們的謀略,勇敢的人就會使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傳播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以忠心報效祖國。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又哪里需要君王事必躬親、勞神費心地代替百官行使下屬的職務呢!
【鑒賞】 這是魏徵進呈唐太宗的奏章,開篇即以樹木、河流的比喻起興,深入淺出、自然巧妙地奉上“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的論點,既緊扣了主題,又引出了主旨: 勸太宗“十思”。為了達到“思國之安者” 的目的,作者不僅從正面提出 “固本”、“浚源” 的見解,還從反面加以發揮: “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 “流遠”、“木長”,從而進一步證明 “德不厚”而 “思國之安” 就更不可能。接著,作者還明確指出: 仁君應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不能“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作者以事喻理、設喻引論,從正反兩方面作了闡述,遂使本文一開始便立論堅實、說理透徹。第二段以歷代君王成敗得失的事例和 “載舟覆舟”、“奔車朽索” 的比喻,分析“取易守難” 的道理,歸結出 “可畏惟人”,爭取人心的重要; 說明人君應善始善終、竭誠待下、謹慎從事,人心向背關系著國家的存亡。作者在此仍采用了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的手法,行文單刀直入,一反歷代諫臣委婉陳辭、不敢直言的舊套,給人以語言犀利、膽略過人之感。作者通過反復開導,最后向太宗具體提出了 “十思” 的內容,再次勸諭不能 “縱情”、“傲物”,應 “簡能而任”、“擇善而從”,方能實現天下大治。
本文是一篇駢偶文,內容充實、一氣呵成,結構謹嚴、語言簡明,雖大量采用對偶、排比,卻不拘聲律、不事雕琢,用典既不太多,化得亦自然貼切。全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口氣既嚴肅又謙恭; 說明問題時直言不諱、語重心長、態度懇切,同時文思曲折、跌宕有致,很具說服力。使太宗不僅能接受,還十分贊賞,親自寫詔書嘉許魏徵,并放諸案頭,以資警惕。
上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孫子》·謀攻》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