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2】,居域中之大【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5】,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傲物, 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6】, 震之以威怒, 終茍免而不懷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7】, 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8】, 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9】,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則思謙沖而自牧【10】; 懼滿盈, 則思江海下百川 【11】; 樂盤游, 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 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 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 則思正身以黜惡 【12】; 恩所加, 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 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 寵茲九德。簡能而任之, 擇善而從之, 則智者盡其謀,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13】。何必勞神苦思, 代百司之職役哉【14】?
【注釋】
【1】 浚 (jun): 疏通。
【2】 神器: 指皇位、帝位。
【3】 域中之大: 天地里最大最重要的。
【4】 景: 大。
【5】 殷憂: 深深地憂慮。
【6】 董: 監督。
【7】 惟人: 只是百姓。人: 眾人, 百姓。
【8】 誠能: 果真能夠。
【9】 有作: 指興土木工程, 作: 造作, 建造。
【10】 謙沖: 謙虛。沖: 虛。牧: 養。
【11】 下百川: 居百川之下。
【12】 黜惡: 斥退邪惡。
【13】 垂: 垂衣。拱: 拱手。
【14】 百司: 百官。
【賞析】
疏是一種臣下向皇帝陳述意見的特有的文體, 但多數奏疏是例行公文, 像魏征這篇 《諫太宗十思疏》充滿鮮明的政治觀點, 深刻的思想內容,語言精美,真切動人的奏疏是不多見的,它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無數篇疏文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這篇疏文寫于貞觀十一年,作者看到唐太宗經過“貞觀之治”的政治改革,求得了一個太平盛世,國強民富,百姓安居樂業,而唐太宗卻漸漸驕傲腐化起來,為此魏征十分擔憂,擔心唐帝國步隋亡國的后塵,毅然寫出這篇“諫疏”。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置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后,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從而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政治意圖。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對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一個英明的圣哲呢?然后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盡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象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這里,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后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緊接著作者向唐太宗指明歷史上的君王,一開始創業時大多都能兢兢業業,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作者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來說明“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作者同時明確地告誡唐太宗,不要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縱,傲慢待人。并指明,對人以誠相待,仇敵也團結成為一個整體;傲慢待人,即使是親人也會眾叛親離。對人民使用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治他們,會造成他們與你貌合神離,表面十分順服而實際上卻十分怨恨。作者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個真切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帝王與百姓之間的辯證關系。作者將百姓妙喻為水, 將帝王比喻為行船。水能浮載行船, 但也可以將行船傾翻。這個比喻簡潔而傳神, 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關系。為諫勸唐太宗“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不要“縱情傲物, 驕奢淫逸”。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分析, 妙喻警人, 陳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和“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 哲理剴切, 反復闡述, 耐心說服, 言語婉轉動人,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道理述盡, 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國之安者, 必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前邊提出問題并進行了分析, 后邊則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使得文章前后呼應, 全文形成一篇結構嚴謹的統一體。而“十思”又以“謙沖而自牧”、“虛心以納下”、“慎始而敬終”、“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為中心, 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 但都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主線。作者告誡唐太宗“總比十思, 宏茲九德”這樣就會達到天下“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只要做到這“十思”, 哪里還用自己去勞神費思, 代替百官去行使職權呢?
這篇奏疏語言平易自然, 不假雕飾, 行文中多處設喻說理, 引用貼切自然, 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還十分注意文中句式整齊, 多用排比與對偶句, 給人以整飭之感。使這篇勸誡帝王勵精圖治, 居安思危的奏疏成為千古傳誦的佳構。
上一篇:《古文觀止·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鑒賞
下一篇:《古文·謝南岡小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