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臧哀伯諫納郜鼎
(桓公二年)
夏, 四月, 取郜大鼎于宋, 納于大廟, 非禮也【1】。
臧哀伯諫曰【2】:“君人者, 將昭德塞違, 以臨照百官, 猶懼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是以清廟茅屋, 大路越席, 大羹不致,粢食不鑿, 昭其儉也 【3】。袞、冕、黻、珽、帶、裳、幅、舄, 衡、紞、纮、綖, 昭其度也 【4】。藻率、鞞、鞛、鞶、厲、游、纓, 昭其數也【5】?;稹?、黼、黻, 昭其文也【6】。五色比象, 昭其物也【7】。钖、鸞、和、鈴, 昭其聲也【8】。三辰旂旗, 昭其明也【9】。夫德, 儉而有度,登降有數【10】, 文物以紀之, 聲明以發之, 以臨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 而置其賂器于大廟, 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 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 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11】,義士猶或非之【12】,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
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13】!君違,不忘諫之以德?!?br>
【注釋】
【1】郜(gao):國名,姬姓,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大(同“太”)廟:天子或諸侯的祖廟。
【2】臧哀伯:魯大夫。臧僖伯之子。
【3】清廟:肅然清靜的廟,周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大路:也作“大輅”,天子乘以祭天的車子,樸素無飾。越(huo)席:結草為席。大(tai)羹:肉汁。不致:不另加調味品。粢(zi):黍稷曰粢。鑿:精米。
【4】袞(gun): 古時天子和最高官吏祭宗廟時穿的禮服。冕(mian):是一種最尊貴的黑色禮帽。古代祭祀時,大夫以上官員都戴它。黻(fu):熟皮做的蔽膝。珽:帝王所持的用玉做的朝板。帶:革帶。裳:下衣。幅(bi):斜裹在小腿上的布。舄(xi):有復底的鞋。衡:使冠冕固著于發上的簪子。紞(dan):古時帽子兩邊懸掛瑱(lian,又音zhen,塞耳的玉石)的帶子。纮(hong):紐帶。古人戴帽時,用一支笄(ji,簪子)把帽別在發髻上,再用纮由頷下挽上系在笄的兩端。綎(yan):冕上的長方形的版,外包黑布。衡、紞、纮、綎四物都是冠飾。
【5】藻率(lu):放玉的襯墊,熟皮制成。鞞(bing)、鞛(beng):都是刀鞘上的裝飾物。鞶(pan):皮做的束衣帶。厲:垂著的大帶子。游(liu):旌旗上垂著的小玉。纓:馬頭上的皮帶。
【6】黼、黻(fu fu):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
【7】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此象:模仿天地四方的形象。
【8】钖(yang)、鸞、和、鈴:都是車馬上裝飾的鈴鐺之類。馬額上的叫钖,馬嚼子上的叫鸞,車前橫木上的叫和,轎子上的叫鈴。
【9】三辰:日、月、星。古代旗幟上畫有龍井系有鈴的叫“旂”;繡有虎熊的叫“旗”。
【10】登降:增減。指禮的變通。
【11】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夏、商、周三代以為傳授政權的國寶。
【12】義士:指伯夷、叔齊這一類不肯臣服周朝的人。
【13】臧孫達:即臧哀伯。
【賞析】
魯隱公五年,魯國大夫臧僖伯向隱公進諫,對隱公置國家利益而不顧、貪圖游玩逸樂而到海邊觀漁的行動大膽進諫,八年以后的魯桓公二年,臧僖伯之子臧哀伯又因為桓公納郜鼎之事進諫。子承父業,克紹箕裘,父子皆為忠直敢諫之臣,從而在歷史上共傳美名。
魯桓公納郜鼎之事,起因于宋國的內亂,宋國的華父督將宋殤公殺死,立莊公為國君,由于害怕諸侯的討伐,就把郜國的大鼎饋送給桓公,對齊、陳、鄭等國也都饋送了財禮,魯桓公接受了他的賄賂,默認此事,并同意華父督為宋相,并把郜鼎放進了魯國的太廟之中。
和父親一樣,臧哀伯擺事實,講道理,力陳桓公此舉之害,敦促桓公醒悟,防微杜漸,避免國家的敗亡。如果說與父親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哀伯的諫詞更為激烈,顯示出了年輕人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勇氣,在《左傳》中,這篇諫詞也可算是文字較為雄拔的一篇。全文一氣呵成,大有銳不可當之勢,表現了臧哀伯真理在握、無所畏懼的膽識。
臧哀伯的這篇諫詞以“昭德塞違”統領全篇,以下漸次深入,條理明晰地一一加以論述。他從君王的衣、食、住、行講起,深入淺出地講解“昭德”的日常表現,啟發桓公認識到,厲行儉約,是為人君者應當尊奉的美德,而無論是“袞、冕、黻、珽……”還是“钖、鸞、和、鈴……”都不是為了講究排場,而是為了區別尊卑的等級,表示皇權的尊貴,從而“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達到“塞違”的目的。隨后,哀伯話鋒一轉,直接指出桓公的錯誤在于“滅德立違”,在強烈對比的氣氛中,乘勝追擊,使桓公將郜鼎這一賄器置于太廟的行為即將造成的危害昭然若揭。國君公開納賄,必將導致百官仿效,而官之邪則將導致國之敗,后果不堪設想,令人聽來怵目驚心。最后,又使出最能說服人的一招——以古證今,講述周武王遷鼎于洛邑而遭非議的古訓,更進一步地闡述,用一利落的反詰問句結束全篇,增強了文章的氣勢,顯得豪氣逼人。
雖然《左傳》的進諫之文不無宣揚教化之處,但這篇文章卻閃爍著進步思想的光輝。它主張君王應當以天下為己任,同時注意一舉一動對于國家興衰的影響,主張國君應當奉行節約的原則,以身作則帶動下面的百官,弘揚美德,至于像接受賄賂這種事,則是應該絕對杜絕的。這是一個千古不絕的主題, 自此之后,無數冊正史、外傳,無數篇鴻篇巨制,都在闡釋著這個主題,貪官污吏遭人唾罵,為官清廉則名垂青史,揚名后世。然而, 更耐人尋味的卻是自古而存的事實, 魯桓公沒有接受臧哀伯的諫說, 郜鼎仍懸在魯國的太廟里彰顯著國君的劣跡, 在諸侯國爭斗中, 魯國最終還是敗亡了。魯桓公遭到歷史的不齒; 臧哀伯費盡心機杜撰的諫詞并沒有能夠對魯國起到什么直接的作用, 但是, 這篇諫詞借《左傳》得以流傳下來, 成為了警戒后人的文字。
不管怎么說, 這篇諫詞作為文學史上的一篇作品, 毫無疑義是精彩的。它有著獨特的藝術個性, 筆鋒犀利, 文氣相續, 并自然而然地向高潮發展。最精彩的部分, 要算是臧哀伯大肆鋪排, 一口氣舉出“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 這“昭令德以示子孫”的六個排比句了, 這六個排比句氣勢恢宏, 同時, 在排列細物時, 尾字基本押韻, 如珽、纓、鈴等, 字韻相諧動聽, 聲音鏗鏘瀏亮, 使語句顯得極為流暢, 聲調昂揚, 達到了較好的口語效果, 增強了感染力。而對比方法的運用也達到了極致,在闡述了昭德塞違的道理之后, 立即揭出桓公的滅德立違, 這種強烈的曝光, 使對比極端鮮明, 造成成功的論述效果。
面對這樣撼人心魄的諫說, 桓公竟然無動于衷, 足可見桓公的昏聵之至。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臧僖伯諫觀魚》鑒賞
下一篇:《古文·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