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游姑蘇臺記
宋犖
予再蒞吳將四載(1),欲訪姑蘇臺未果(2)。丙子五月廿四日(3),雨后,自胥江(4)泛小舟出日暉橋。觀農夫插蒔(5),婦子滿田塍(6),泥滓被體(7),桔槔與歌聲相答(8),其勞苦殊甚。 迤過橫塘(9),群峰翠色欲滴(10)。未至木瀆二里許(11),由別港過兩小橋(12),遂抵臺下。
山高尚不敵虎丘(13),望之僅一荒阜耳(14)。舍舟乘竹輿(15),緣山麓而東,稍見村落(16),竹樹森蔚(17),稻畦相錯如繡(18)。山腰小赤壁(19),水石頗幽(20),仿佛虎丘劍池。夾道穉松叢棘(21),薝卜點綴其間如殘雪(22),香氣撲鼻。時正午,赤日炎歊(23),從者皆喘汗。予興愈豪(24),褰衣賈勇(25),如猿猱騰踏而上(26)。陟其巔(27),黃沙平衍(28),南北十余丈,闊數丈,相傳即胥臺故址也。頗訝不逮所聞(29)。吾友汪鈍翁記,稱方石中穿,傳為吳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壽藤,類一二百年物(30)。今皆無有,獨見震澤, 掀天陷日(31), 七十二峰出沒于晴云㵿淼中(32)。 環望穹窿、靈巖、高峰、堯峰諸山(33),一一獻奇于臺之左右(34)。而霸業銷沉(35),美人黃土(36),欲問夫差之遺跡,而山中人無能言之者,不禁三嘆(37)。
從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38)。僧貧而無世法(39),酌泉烹茗(40)以進。山中方采楊梅,買得一筐,眾皆飽噉(41),仍攜其余。返舟中時已薄暮(42),飯罷,乘風容與(43)而歸。侍行者(44),幼子筠(45),孫韋金,外孫侯晸,六日前子至(46)方應試北上,不得與同游賦詩紀事,悵然者久之。
〔注釋〕(1)蒞(li): 到。(2)未果: 沒有成功。(3)丙子: 康熙三十五年(1696)。(4)胥江: 蘇州胥門外的一條河。(5)插蒔(shi):插秧。(6)婦子: 婦女兒童。塍: 田中小埂。(7)滓: 雜質。被體: 滿身。(8)桔槔(gao):汲水工具。 相答: 互相應和。 (9)迤(yi li):迤邐, 曲折。橫塘: 胥江中南北走向的一段。(10)翠色欲滴: 綠色象要滴出。(11)木瀆: 蘇州西南郊的一個鎮名。許:大約。(12)別港: 岔生的河。(13)不敵: 抵擋不住。虎丘: 蘇州名勝。(14)阜: 土丘。(15)竹輿: 竹子編成的轎子。(16)村落: 村莊。(17)森蔚: 繁茂。(18)相錯:交錯。(19)小赤壁: 湖北省境內長江岸邊。(20)幽: 深遠。(21)穉松:小松樹。(22)薝(zhan)卜: 梔子花。(23)歊(xiao): 熱氣。(24)興: 興致。豪: 高強。(25)褰(qian):提起。賈勇:使出勇氣。(26)猱(nao):猿猴的一類。(27)陟(zhi): 登臨。(28)衍: 展開。(29)訝: 驚訝。逮: 及。(30)汪鈍翁: 汪琬,號鈍庵。中穿: 中間有孔。竿旌:插竿懸掛旗幟。壽藤: 老藤。類: 象。(31)震澤: 太湖古名。陷: 吞沒。(32)七十二峰: 指太湖中的山峰。㵿(xiao):水勢廣遠。(33)穹窿(qionglong)、靈巖、高峰、堯峰: 均在蘇州西南郊。(34)獻奇: 呈現美景。(35)霸業銷沉: 指春秋時吳王的霸業已成陳跡。(36)美人:指西施。黃土: 死后化為黃土。(37)三: 概數,非確指。(38)小: 稍稍。(39)法:佛語,一切事物。世法: 一般人的生活方式。(40)酌: 取。烹: 這里指泡。茗:茶。(41)噉(dan): 同“啖”,吃。(42)薄:臨近。(43)容與: 悠閑自在。(44)侍行:侍奉同行。(45)筠(yun): 宋筠,字蘭揮。(46)子至: 兒子宋至。
〔鑒賞〕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古跡名勝,用生花妙筆寫下令人神往的游記,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家的一個優良傳統。在歷代百花爭艷的游記散文中,宋犖的《游姑蘇臺記》不失為一篇獨具風采的佳作。宋犖非常羨慕“三百年來高賢遺老徜徉于山水佳處,日作詞章翰墨因緣” ( 《跋吳門諸子游上方山石湖圖詠》 )。他論詩主張“取材富,而用意新” ;強調“詩者,性情之所發”,提出“吾之真詩,觸境流出”。他認為,“詩道本廣大”,“詩道本靈通”,故而反對“狹小”和“拘泥而穿鑿”,不滿一味“撫唐”、“撫古”和“撫宋元明”之作(以上引語均見《漫堂說詩》,載《西陂類稿》卷二十七)。宋犖的這種詩論,反映了他對文學創作的看法,對他的古文創作同樣是有指導意義的。同時,作為一個畫家,宋犖的畫論亦頗有見地,且對他的游記寫作有明顯的影響。在《跋朱竹垞和論畫絕句》中,他曾說: “余暇日創為論畫絕句若干首,理絕繩尺,意在獨解。竹垞先生見而好之,走筆屬和,不摭畫苑剩語,第吟賞生平所見,神理已超超元箸。” ( 《西陂類稿》卷二十八)套用他稱許朱彝尊的論畫絕句的贊語,他的游記佳作,如《游姑蘇臺記》,可謂“不摭游記剩語,第吟賞生平所見”。
宋犖自康熙壬申(1692)秋移節吳閶,在蘇州作了四五年的地方官。在《重修滄浪亭記》( 《西陂類稿》卷二十六)中,他自述道: “予來撫吳,且四年。蘄與吏民相恬,以無事而吏民亦安。予之簡拙,事以寖少,故雖處劇而不煩。”這樣的作宦生涯,決定了暇日游覽姑蘇名勝古跡,“徜徉于山水佳處,日作詞章翰墨”的愛好和享受。另外,宋犖又有一種“好古癖”,其友張希良曾把他比作蘇東坡,說: “髯蘇好事天下無,誰其匹者商丘叟,游蹤宦跡仿佛同,……公也素負好古癖,自笑多生一宿垢” ( 《怪石詩用東坡石鼓歌韻為牧仲先生賦》,附載于《西陂類稿》卷二十八)宋犖的一些游記,包括《游姑蘇臺記》,與他的“好古癖”,亦有密切的關系。
看似清水,飲如醇酒,淡中見濃,平中寓奇,這是《游姑蘇臺記》在藝術上最為成功的地方。除開頭和結尾作游記所必要的交代之外,全文三段,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作者出游姑蘇臺的全過程。自 “丙子五月廿四日”至“遂抵臺下”,先簡敘泛舟胥江出城,直抵臺下的情景; 接著,自“山高尚不敵虎丘”至“不禁三嘆”,詳寫上姑蘇山,游胥臺故址,發思古之幽情; 最后,自 “從山北下”至“悵然者久之”,描述下山進庵,品茗啖楊梅,以及歸途的閑暇自得心情。全文所記,皆游山玩水中的日常瑣事和個人情懷,并無怪奇之意外。然而,寫眼前美景,令人神往; 抒懷古幽情,則發人深思。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許多滋味,咀嚼不盡。
由于宋犖是位對詩畫理論有相當造詣的詩人和畫家,他的山水游記,總有一種濃郁的詩情畫意。同時,他在描摹山水之美景,吟詠風月之情懷時,能選取富有特征的人物活動,他那山水游記的詩情畫意,既不乏靜態之美,又具有動態之美。如寫小舟出日暉橋后,特別描繪“農夫插蒔,婦子滿田塍,泥滓被體,桔槔與歌聲相答”的春耕圖; 在留云庵里,又勾勒了一幅小庵貧僧酌泉烹茗以饗貴賓的畫面。諸如此類,猶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為游記增添了不少盎然情趣,亦為讀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
宋犖不僅善于以畫家的審美眼光來觀察體驗山水風月,而且擅長于用詩的語言來惟妙惟肖地加以描繪、渲染。他的這篇《游姑蘇臺記》,簡直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
上一篇:《古文觀止·明文·鐘惺·浣花溪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