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熊和
憶江梅
天涯除館憶江梅,幾枝開?使南來,還帶余杭春信到燕臺。準擬寒英聊慰遠,隔山水,應銷落,赴訴誰?
空憑遐思笑摘蕊。斷回腸,思故里。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更聽胡笳,哀怨淚沾衣。亂插繁花須異日,待孤諷,怕東風,一夜吹。
洪皓
南宋初年派往金國的使節中,洪皓特以氣節著稱。建炎三年(1129),他作為通問使,入金后就被扣留。當時南宋使臣留仕于金的屢見不鮮。比洪皓早一年使金的宇文虛中,就仕至禮部尚書。但完顏宗翰(粘罕)威逼洪皓改節事仇時,副使張燾怕死屈從,洪皓則毅然表示:“不愿偷生鼠狗間”,寧死不屈,幾乎被殺。接著,洪皓被遠徙到酷寒的冷山,居雪窖中,二年不給食。洪皓嘗在大雪中,“以馬矢燃火煨面食之。”其境遇與漢時蘇武被拘于匈奴北海上頗為相似。嗣后得居燕京,洪皓多次密遣諜者向南宋朝廷通報北地情事,達數萬言。紹興十三年(1143),金熙宗完顏亶以生子大赦,始許洪皓回國。自出使至南歸,洪皓留金首尾凡十五年。大節凜然,始終不渝。但洪皓歸國后與秦松議政不合,遭嫉被貶,安置英州九年而卒。直到秦檜死后,重又恢復名望。洪皓著有記述金國雜事的《松漠紀聞》一卷,續一卷。他在金時所作詩文,后收入《鄱陽集》中。
《江梅引》又稱《江城梅花引》,是創于南方的曲調,后傳至北庭。紹興十二年(1142),洪皓在燕京的一次宴席上,聞歌此曲,內有“念此情,家萬里”之句,愴然曰:“此詞殆為我作。”既歸不寐,遂用韻賦四闋。五十多年后,洪皓子洪邁于《容齋五筆》卷三追記此事,說洪皓這四首詞“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謂之《四笑江梅引》,爭傳寫焉。”但第四篇失其稿,洪邁只記錄了前三首。近人吳昌綬于《陽春白雪》卷七找到了洪皓謂已失其稿的第四首,題曰:“使北時和李漢老。”朱孝臧據以補入《彊村叢書》中的《鄱陽詞》,這四首詞遂為完璧。洪皓所聞“念此情,家萬里”詞,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六以為王觀作,上引《陽春白雪》詞題以為李邴(漢老)作。按王觀為北宋前期詞人,而洪邁謂紹興七年(1137)“所在始歌《江梅引》詞”,二、三年后,“北庭亦傳之。”以時代而論,似以李邴所作為是。
洪皓《江梅引》前三首依次為憶江梅,訪寒梅,憐落梅。這里選的是第一首,通篇貫穿一個“憶”字,表達了被拘異邦的萬里羈臣眷懷故國舊鄉的深切心情。
讀洪皓此詞,有兩點須提請注意。一是托物言志。北地無梅,詞中所詠的江梅具有象征性,代表著故國故鄉。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我國唐代以前,黃河流域下游到處有梅樹。宋代以來,華北梅樹則不復存在。所以洪皓在說明這四首詞的背景時,特地補充說:“此方不識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江梅是梅的一種,產于江南。所謂“憶江梅”,也就是故國之思。詞中“準擬”、“空憑遐思”等語,都與“憶”字相應,身在塞外,而魂系江南。此詞又以“天涯”與“故里”,“余杭”與“燕臺”,“漫彈綠綺”與“更聽胡笳”彼此對照,無不寄托著中原淪陷、南北分裂之痛。末了說到“亂插繁花須異日”,期望日后恢復,重返故里,但又怕梅花被東風一夜吹落。這又哀嘆自己或許等不到河山重光的那一天了,言下不勝哀怨凄苦。二是多征故實。洪皓說此詞“所引用句語,一一有來處。”洪皓的原稿就都注明了語句的出處。全詞十九句,共引用了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江總、高適、盧仝、劉方平、蘇軾八位詩人的十一首詩。如首句“天涯除館憶江梅”,本于杜詩“忽憶兩京梅發時”,憶江梅的底蘊,即是憶兩京,暗寓所思為南宋的行都臨安。又如“斷回腸,思故里”,本于高適詩“遙憐故人思故鄉,梅花滿枝空斷腸”,把憶江梅又與思故鄉聯系起來。所引前人詩句,都與梅事有關。因此讀洪皓此詞,若了解其語句出處,更會感到富有余韻,且筆致典雅。
上一篇:[宋]張鎡《江城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錢仲聯《江行雜感》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