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穆《砥柱》原文與賞析
都穆
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貢》 謂導河東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陜,會僉憲段君文濟飲間言及,躍然欲與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陜,則段君已先我游,遂決意而往。
己卯,知州事顏君如環,命州學生熊釜、張崇勉從予,離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濫,禹遂鑿之為三。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有得脫,名之曰鬼,宜矣。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
蔡氏《書傳》 以三門為砥柱。《州志》 亦謂砥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臨其地,故謬誤若此。又按《隋書》 載,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數十里之遠? 蓋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人遂以為砥柱,而史氏書之也。孟子曰:“盡信 《書》,不如無《書》。”有以哉。
成語有“中流砥柱”,比喻能擔當重任、支撐危局的英雄人物。要想知道它的來歷,要從砥柱山說起。而要了解砥柱山,不可不讀都穆的《砥柱》一文。
作為一篇游記文章,作者寫了他游歷砥柱山的情形。
“癸酉五月,道陜,會僉憲段君文濟飲間言及,躍然欲與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陜,則段君已先我游,遂決意而往。”這一段文字,交代了作者游覽緣由。癸酉,指明武宗政德八年,即公元1513年。道陜,經過陜州。陜州,即今河南省陜縣。作者曾因使命到陜西,順路訪察山川形勢,故宮遺跡,作《西使記》。會,恰值。僉憲,明代監察官員僉都御史的代稱。作者一聽到段文濟說到砥柱山,便“躍然”要和段文濟前往一游,但因公事在身,耽誤不得,只好放棄了這一念頭。五個月后,作者完成差使,返回到陜州。這時,段文濟已先他而游砥柱山了。于是,作者就“決意”前往。前說“躍然”,后講“決意”,充分表達了作者渴望游覽砥柱山的濃烈情緒。
接著,文章點明了作者游覽砥柱山的具體時間,并說明了從游者。乙卯,十月二十一日。知州事,一州之長,與知州同。作者在知州顏如環所派州學生熊釜、張崇勉的陪同下,于十月二十一日前往砥柱山。
作者離州向東走了二十里,停下來吃飯; 而后沿著黃河東行二十里,稍作休息; 又前行十里,來到了三門集津,即今所謂三門峽。作者為什么要將這一旅程分三部分寫呢? 因為,第一,這是他們行走過程的三個階段,必須如實寫出;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作者是要以此說明這次游覽的艱辛,為下文的議論、說理作鋪墊。
“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是作者對“三門”的解釋。接著,文章便對“三門”作了生動、形象的描摹。“水行其間,聲激如雷”,可見其壯觀美景。常言道: 無限風光在險峰。三門峽雖美,卻也險,“而鬼門尤為險惡”。何以言之?“舟筏一入,鮮有得脫”。舟,船。筏,用竹木編排的渡水用具。鮮,少。作者不禁感嘆道:“名之曰鬼,宜矣。”
“三門之廣,約二十丈”,是說三門的橫長。這一句很重要。它不但是讓讀者全面了解三門的需要,而且,更是為后面的論證作論據。
對三門的描述結束后,作者筆鋒落向砥柱。“其東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這三句,分別說明了砥柱山對于三門的位置,砥柱山的大小,以及砥柱山的古跡。唐太宗碑銘,指唐太宗令魏征為柢柱山寫的碑銘。魏征《砥柱山銘》云:“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文章題為《砥柱》,可為什么對砥柱的描寫僅此寥寥數語,而對三門的描寫卻較為詳盡呢? 這是由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目的——以自己的親身實踐批駁、糾正謬誤——所決定的。
三門峽與砥柱山,原為兩處,但歷來不少人誤為一處。宋代蔡沈《尚書集傳》注《尚書·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云:“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縣三門山是也。”這是“以三門為砥柱”。《河南通志·山川》也說:“砥柱山在陜州東四十里黃河中流,《禹貢》導河東至于底柱,即此石,形似柱,故名山。有三門,禹鑿以通河。”《河南府志》也有類似的記載,俱誤以砥柱即三門山。
人們為什么會將三門山與砥柱山混而為一呢?作者在文中對這一問題已從側面作了回答:“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也正基于此,人們以為這一“巨石”即為砥柱。其實,它是三門山而不是砥柱。“想昔河水泛濫,禹遂鑿之為三”,這是作者的想象之言,是作者對三門山成因的猜測。
蔡氏及《州志》的作者等,由于“皆未嘗親臨其地”,故出現了“謬誤”的記載。而作者正由于“親臨其地”,故能對“謬誤”的記載加以批駁、糾正。另外,作者還對《隋書》的有關記載提出了懷疑。
《隋書·煬帝本紀》載:“大業七年冬十月己卯,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大業七年即公元611年。作者在游覽中觀察到: 砥柱山正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之中; 它的上面,沒有土壤和樹木; 況且砥柱山一帶黃河的寬度僅如三門——“約二十丈”。所有這些,哪有砥柱山崩塌的跡象? 又怎么能出現黃河因受阻而倒流數十里的事情呢?“蓋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人遂以為砥柱,而史氏書之也。”這是作者對產生錯誤之說原因的探討。作者的懷疑與探討是有一定道理的!
僅對一砥柱山的記載,《書傳》、《州志》以及《隋書》等典籍都存在錯誤、不實之處,作者不禁想起孟子所說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書》即《尚書》。典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為《尚書》 中的一篇。孟子的話的意思是不要過分相信書本。這是對的。一個人不但要學習書本知識,而且要深入實踐,做到以知識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知識、豐富知識。
“有以哉”,意即有通理啊! 這是作者的由衷之言,是作者親游砥柱山后對孟子的話所作出的正確評判!
說到這里,我們便自然理會文章開頭的一段話:“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貢》謂導河東至于砥柱,即此。”這是作者游覽砥柱山后提出的觀點。作者將這一與歷史典籍記載不同、與世人看法有異的觀點放于文首,為的是驚人耳目,引人入勝; 同時,也是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功用!
這篇文章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構思精巧、結構嚴謹。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闡發“欲知此事必躬行”的道理,但道理不能離開事實而存在。為了能將事實與道理很好地結合起來,作者首先寫了游歷三門山、砥柱山的情形。在描寫的同時,作者注意指出三門山與砥柱山的不同,為下文的說理作鋪墊。在記敘、描述了游覽的基礎上,作者聯系蔡氏《書傳》、《州志》以及《隋書》等典籍的有關記載,進行批駁、糾謬,并指出致誤之因,從而得出了不能盡信書的結論。
上一篇:朱熹《百丈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雄飛《碧雞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