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南鄉(xiāng)子》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
其一
煙漠漠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注釋】
①漠漠:煙霧迷蒙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②臨野渡:靠近荒野渡口處。
【評點】
這首小令,抒寫江南暮春煙雨中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前三句寫景,主人公的心情從那凄迷的景色與鷓鴣聲隱隱約約傳出。后三句言情,“遠客”、“思鄉(xiāng)”,把情懷說出。
全詞重筆描繪江南水鄉(xiāng)景色,江南水鄉(xiāng)煙雨茫茫,潮退水平,扁舟野渡,暮色迷離之中滲透著淡淡的鄉(xiāng)愁。作品著意渲染凄清迷蒙的環(huán)境。為遠客思鄉(xiāng)制造氛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又,調(diào)名《記紅集》作“鷓鴣啼”。
其二
蘭棹舉,水紋開,競攜藤籠采蓮來①。回塘深處遙相見②,邀同宴,淥酒一卮紅上面③。
【注釋】
①藤籠:以藤條編制的采蓮之筐。②回塘:環(huán)曲的水池。杜甫《壯游》詩:“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塘。”③淥酒:清酒。一卮:一杯。紅上面:謂不善飲酒,才喝一杯即酒紅上臉。
【評點】
這首小令寫采蓮場面,猶如一曲充滿鄉(xiāng)土情趣的民間采蓮曲,清新可人。
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別開生面的采蓮圖。作者是極擅長于描繪場面的,往往言簡意賅,不落俗套。這三句正是寫一群青年男女爭先恐后地帶著藤籠去采蓮。他們蕩起船槳,分開水波,向前駛去,場面熱鬧非凡。動詞“舉”、“開”、“攜”用得貼切生動,將靜靜的蓮塘攪出一片勃勃生機。但作者將采蓮之事忽略不寫,而是轉寫他們在蓮塘中遙遙相望,互相邀請赴宴,同飲清酒,快樂無比,體現(xiàn)了采蓮人之間純真而深厚的鄉(xiāng)土友誼。
其三
歸路近,扣舷歌①,采真珠處水風多②。曲岸小橋山月過③,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④。
【注釋】
①扣舷歌:以楫擊船邊而歌唱。舷,指船的兩邊。②真珠:珍珠。蚌殼內(nèi)所生的圓形顆粒,可作貴重的裝飾品或藥品。古代珠崖郡和合浦郡均以產(chǎn)珍珠著名。③山月過:月亮從山間穿過。這是行船時所見。④豆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淡黃花,密集成穗狀,秋結實,多生于我國南方。
【評點】
這首小令寫采珍珠女郎乘舟夜歸的情景。
開頭三句寫水風輕蕩,放歌歸來的愉快;后三句寫“扣舷歌”時美麗之景,山月在天,煙景迷離,曲岸小橋,花垂萬朵,情景歷歷如繪。
其四
乘彩舫①,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②,爭窈窕③,競折團荷遮晚照④。
【注釋】
①彩魴:猶畫舫。②游女:毛本作“帶香游女”。③窈窕:形容少女身材苗條,修長美麗。《詩經(jīng)·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④團荷:圓形的荷葉。晚照:傍晚的陽光。
【評點】
這首小令,描寫一群天真活潑美麗的少女夏日傍晚泛舟游玩的情景。
開頭二句“乘彩舫,過蓮塘”,給讀者展開了一幅明凈的少女戲荷圖;五彩的畫船,在荷塘中迤邐穿行,紅綠相映,鮮明生動。“棹歌驚起睡鴛鴦”,這一句似乎又給這幅圖配上了音樂,有聲、有色、有趣、有靜、有動,歌聲驚醒了棲眠荷底的鴛鴦,引得少女們破顏而笑。笑的什么?意味深長,讓讀者自己咀嚼。“爭窈窕”,更顯出少女們一個個婀娜多姿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她們競折荷葉并不完全在于遮蔽夕陽,而是要盡情地散發(fā)自己青春的活力和美態(tài)。這就是詞人描繪出的少女們俏麗的剪影掩映在黃昏的荷塘畔的藝術彩照。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評論:“絕無曲折,卻極形容之妙。”全詞精致而典雅,詩情畫意十分濃厚,令人善心悅目,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李珣共有《南鄉(xiāng)子》詞十七首,描繪南國水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民歌風味。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詠南荒風景,惟李珣《南鄉(xiāng)子》詞有十七首之多。荔子輕紅,桄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縈以艷情,為詞家特開新采。”
其五
傾綠蟻①,泛紅螺②,閑邀女伴簇笙歌。避暑信船輕浪里③,閑游戲,夾岸荔枝紅蘸水。
【注釋】
①綠蟻:酒,米酒未過濾時上泛酒槽,如蟻,呈現(xiàn)淡綠色。②泛:溢出。紅螺:酒杯。③信船:縱任小舟飄蕩。
【評點】
這首小令生動地描繪了水鄉(xiāng)女伴江上相邀,閑里游戲的情景。
開頭三句寫南方女孩悠閑相邀,泛舟飲酒,奏樂歌唱的歡快場面。
后面三句重在突出信舟乘涼戲游時,所見兩岸荔枝紅透的景色,設色明倩。
“夾岸荔枝紅蘸水”七個字,“設色明倩,非熟于南方景物不能道”(李冰若《栩莊漫記》)。
其六
云帶雨,浪迎風,釣翁回棹碧灣中。春酒香熟鱸魚美①,誰同醉?纜卻扁舟篷底睡②。
【注釋】
①鱸魚:常見的食用魚之一。體長側扁,銀灰色,背部與背鰭上有小黑斑。②纜卻:系了纜繩。
【評點】
這首小令描寫南方漁翁的自在生涯。
開頭三句描寫漁翁或出沒于風雨之中,或回棹在碧灣之處的勞作情景。后面三句寫他自足自樂的曠達生活。也可以說詞人身臨其境,陶醉融化于此環(huán)境中。
全詞既見釣翁避險惡后的輕快自在,又見其孤寂之情,寓意深遠。正如湯顯祖所指出的“帆底一樽,馬頭千里,亦自有榮辱。如此睡,仿佛希夷”(湯顯祖評本《花間集》卷四)。
其七
沙月靜,水煙輕,芰荷香里夜船行。綠鬟紅臉誰家女?遙相顧,緩唱棹歌極浦去①。
【注釋】
①棹歌:以棹擊節(jié)而歌。極浦:遠浦,指遙遠的水邊。
【評點】
這首小令描寫水鄉(xiāng)夜行之情景。
前面三句境界清幽,月白、沙凈、水明、煙輕,是靜的;“芰荷香里夜船行”是動中之靜。后面三句用綠鬟紅臉的少女,緩歌歸去作點綴,使畫面生氣盎然。人美情歡,舒暢心情可以想見。
其八
漁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樹望中微①。行客待潮天欲暮②,送春浦③,愁聽猩猩啼瘴雨④。
【注釋】
①越南:今閩粵一帶。越,通“粵”。望中微:望去微茫一片。②待潮:待潮漲而便于船起錨。③送春浦:送客于春池(江)岸邊。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后釋道:“送字疑誤,此處應用平聲字。”④猩猩:又稱褐猿,前肢特長,體高一米多,樹棲,能直立行走。李白《遠別離》詩:“猩猩煙兮鬼嘯雨。”瘴雨:瘴氣所凝聚而成的雨。瘴,南方山林間的濕熱蒸氣,可使人致病。
【評點】
作者的《南鄉(xiāng)子》大多吟詠嶺南旖旎的風土名物及美好的人情意態(tài)。此首卻通過描寫行客待渡的情形,反映了嶺南特有的令人愁苦的地方風貌。
這首小令抒寫行客于漁市日暮的感受。前三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南方日暮、市散人稀、煙樹迷茫的景象,這是行客所見。后三句轉筆寫人敘事。行客春浦待船,猩啼瘴雨給其感受。這是一幅黃昏惜別的待渡圖。此時此刻在南方特有的蠻風瘴雨之中,傳來了猩猩那凄切哀婉的啼聲,更增添了無盡的愁緒。“啼瘴雨”三字渲染了凄慘之氛圍,增強了該詞的抒情意味。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評》中云:“‘啼瘴雨’ 三字,筆力精湛,仿佛古詩。”
其九
攏云髻,背犀梳①,焦紅衫映綠羅裾②。越王臺下春風暖③,花盈岸,游賞每邀鄰女伴。
【注釋】
①犀梳:用犀角制作的梳子。②焦紅:即蕉紅,用紅蕉花染成的深紅色,蜀人稱之為蕉紅。裾:衣服的前襟,也稱大襟。③越王臺:遺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北越秀山上,為漢時南越王趙佗所筑。
【評點】
這首小令寫鄰女相邀郊游的情景。
前三句寫她們春游之前的認真準備,突出其裝束打扮,展現(xiàn)了她們美麗的形象。后三句寫她們游賞春光的情形。點明地點(越王臺下)、時間 (春)、環(huán)境(花盈岸),最后一句為倒筆。雖然詞蘊藉不足,但人物喜悅的心情可以想見。
其十
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①。暗里回眸深屬意②,遺雙翠③,騎象背人先過水。
【注釋】
①刺桐:又名海桐,落葉喬木,枝上有黑色棘刺,花有橙色、橙紅、紫紅等色。越臺:即越王臺。②回眸:指回轉目光。深屬:表示深切的情意。屬,意,留意,寄托著情意。③遺雙翠:故意失去頭上的雙翠羽(首飾)。
【評點】
這首小令描述南國少女與情人相見時表露出的蜜意深情和嬌羞情態(tài)。描寫簡單,卻頗有特色。
開頭三句直敘在晚晴黃昏,刺桐花下,越王臺前,愉悅幽會。后三句連續(xù)寫了少女的幾個“深屬意”動作:“暗里回眸”、“遺雙翠”、“騎象”、“過水”,可以說是殷切企望,暗托深情。
《李珣·南鄉(xiāng)子》花間集鑒賞大全
上一篇:《歐陽炯·南鄉(xiāng)子》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
下一篇:《溫庭筠·南歌子》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