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齊國佐不辱命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①。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②。“不可,則聽客之所為?!?/p>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 “必以蕭同叔子為質③,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睂υ唬?“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对姟吩唬?‘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以不孝令于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④,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 《詩》曰: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裎嶙咏碇T侯,而曰 ‘盡東其畝’ 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⑤。四王之王也⑥,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⑦,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对姟吩唬?‘敷政優優,百祿是遒⑧?!訉嵅粌?,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 ‘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⑨,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撓敗⑩。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11)。子又不許,請收合馀燼(12),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 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釋】 ①丘輿:齊邑名。馬陘(xing):齊邑名。②齊侯:齊頃公。賓媚人:即國佐。紀甗(yan):紀國的利器。玉磬:玉制樂器。③蕭同叔子: 即齊頃公母親。蕭,國名。同叔,蕭國國君的名。子,女兒。④疆理:劃分疆界,別其地理。⑤闕:缺點,過失。⑥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⑦五伯:一說指夏的昆吾,商的大彭、豕韋,周的齊桓、晉文。一說指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⑧優優:寬恕和緩的樣子。遒:積聚。⑨腆:豐厚。敝賦:對自己一方兵卒的謙稱。⑩撓?。菏?。(11)愛:吝惜。(12)馀燼: 比喻殘余兵力。
【譯文】 晉軍追趕齊軍,從丘輿進入齊國,攻打馬陘。齊頃公派賓媚人獻上紀甗、玉磬和土地。說: “如果不答應媾和,就隨他們怎么辦吧?!?/p>
賓媚人贈送財物,晉人不同意,說: “一定要讓蕭同叔子作為人質,并且要使齊國境內的田壟全部東向。” 賓媚人回答說: “蕭同叔子不是別人,是寡君的母親。如果從對等地位來說,也就是晉君的母親。您在諸侯中發布重大的命令,卻說一定要拿人家的母親作為人質以取信,您又打算怎么對待周天子的命令呢?并且這樣做就是用不孝來號令諸侯。《詩經》 說: ‘孝子的孝心沒有竭盡,永遠可以賜給你的同類?!?如果用不孝來號令諸侯,這恐怕不符合道德的要求吧? 先王劃定天下的土地疆界,考察土地適合種植哪類農作物,而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安排,所以 《詩經》說: ‘劃分疆界,治理田壟,有的南向,有的東向?!?現在您劃定諸侯的疆界田畝,卻宣布 ‘田壟全部東向’,只圖對您的兵車出行有利,不顧土地是否適宜,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違反先王就是不義之舉,怎么能做盟主? 晉國實在是有缺失的。四王統一天下,樹立德行而滿足諸侯的共同愿望。五伯能夠成就霸業,都辛勤的安撫諸侯,使共同服從王命?,F在您要求會合諸侯,卻只圖來滿足您那無止境的欲望。《詩經》說: ‘政事的推行寬大舒徐,各種福祿都將積聚?!?您實在不能寬大而丟棄各種福祿,這對諸侯有什么害處呢? 如果您不答應,寡君命令我使臣,就有話可說了。他說: ‘您帶領貴國的軍隊光臨敝邑,敝邑用一些單薄疲弱的軍隊來同您周旋,畏懼于晉君的威嚴,齊軍失敗了。您惠臨而求齊國的福佑,不滅亡我們的國家,讓我們和貴國繼續過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舊器物和土地,我們是不敢吝惜的。您如果不肯允許,那就只有請求收拾殘余兵力,背靠自己的城墻再決一死戰?!?敝邑有幸戰勝,也還會跟從貴國的; 何況不幸又打敗了,哪還敢不聽從您的命令?”
【鑒賞】 公元前589年,齊、晉發生鞌之戰,齊失利,戰敗逃歸,晉軍乘勝追擊。齊國派出使臣國佐即賓媚人帶重寶贈送晉國請求講和,盛氣凌人的晉國卻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一是要求以齊君之母作為人質,二是改變齊國田壟的方向,實際上等于拒絕議和。齊使國佐不辱使命,從容應對,指出晉國的兩個要求是違背先王遺命的不義之舉,并且婉轉而嚴正地表達出齊國將“收合馀燼,背城借一” 的決心。整個說辭剛柔適度,話外彬彬有理,話里態度強硬,挫減了晉國的銳氣,迫于維護表面上道義的需要,晉國答應議和,國佐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齊桓下拜受胙》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