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齊桓下拜受胙
(僖公九年)
夏, 會于葵丘, 尋盟【1】, 且修好, 禮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2】, 曰:“天子有事于文武【3】, 使孔賜伯舅胙。”
齊侯將下拜, 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4】, 加勞賜一級【5】, 無下拜!’”
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6】? 恐隕越于下, 以遺天子羞, 敢不下拜?”下, 拜; 登, 受【7】。
【注釋】
【1】尋:重。齊桓公曾在曹國的洮地會集魯、宋諸侯,故此次稱為“尋盟”。
【2】王:周襄王。
【3】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
【4】耋 (die):年七十為耋。
【5】加勞:加之有功勞于王室。
【6】小白:齊桓公的名字。
【7】下,拜;登、受:受賜時的四種動作。
【賞析】
本文所述事件發生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于今河南蘭考的葵丘。周襄王得知后,忙派近臣宰孔送去一塊祭祀用過的肉,以示優禮有加。依周朝規矩,凡是不與周王同姓的諸侯,不是夏商兩朝的后代子孫,不得賞賜這種“胙”。周室姓姬,齊國姓姜,故稱齊王“伯舅”。面對如此重禮,齊侯一見,慌忙下拜,使者說齊伯功高年老,無需下拜,齊侯堅持要拜,并說出“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這樣很中聽的話。全文到這里圍繞一個“拜”字戛然收束。這段粗讀平淡無奇的文字,細品卻別有滋味。
《左傳》所表述的思想,與儒家有較深的關系,特別是它在評述歷史事實時,多是以儒家的“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一類的倫理道德為準繩,凡遵行這個規范的,它都要贊頌,反之就會受到譴責,此時的齊桓公早已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盟主,在中原一帶傲視群雄,一呼百應;而周王室卻已勢成強弩之末,只有倚老賣老,茍延殘喘的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襄王依然是中原君主,以齊桓公為首的各國諸侯仍然是臣子。齊伯縱在萬人之上,但仍在一人之下。《左傳》乃至《春秋》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就是維護這種嫡傳宗室的“正統”地位,這種思想一直被以后的《二十四史》所沿用、發展,成為在中國史學思想上一直獨占鰲頭的“正統論”。那種破壞倫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之類的“逆德”,都是《左傳》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抨擊的。齊桓公年雖耋老,但身體力行,成為恭行君臣之禮的楷模,作者將此事記下,用意無非如上述所言,以為后世效法。
本文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齊桓雖為一代霸主,但據《春秋》載:葵丘之盟,除周、齊外,只來了宋、魯、衛、鄭、許、曹諸國。強國中如楚、吳、晉均未蒞會, 更有關外強秦, 虎視耽耽, 覬覦中原。齊桓公是何等精明之人, 管仲曾射斷其帶鉤, 都能被他所容, 為他所用, 助他成就了霸主大業, 更何況名份在列強之上的周王室呢?霸主尊周, 只不過是給一點面子,——這點面子周王室是極為需要的——卻能加倍得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齊伯自有其雄才大略, 深諳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為世之道,“下、拜; 登、受”固然有損威嚴, 但一分播種十分收獲是不言而喻的, 否則,那么多諸侯在場, 祭肉為什么單單賜予了他呢? 宰孔的推辭盡管可能是一種試探, 但無疑使桓公更為風光。“伯舅年已七十, 又對皇帝有功, 位分還比別人高一等, 不用跪地下拜了。”“伯舅”真的不拜, 可能會長一時的威風, 但他有更高的姿態, 一番表白,近于肉麻, 之后, 忙行“下、拜;登、受”大禮, 真是應對裕如, 恰到“好處”。
《左傳》善寫人物, 其常用手法往往是著墨不多, 甚至沒有客觀描述, 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齊伯只有一段話, 一套程式化的跪拜動作, 卻刻畫出他凡事從長遠考慮, 大處著眼,多謀多思的特點,作者還長于應對辭令, 一個回合的對答, 把雙方的地位、處境、想法交待得清清楚楚, 齊伯所言:“天威不違顏咫尺, 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 以遺天子羞, 敢不下拜?”把他當著眾諸侯的面, 對周室近臣急于表白, 以借周室余威降服眾人的迫切心情表露無遺。結尾處,“下, 拜; 登, 受”四字, 形神畢肖, 按部就班, 每字一句,一字一個程式, 不枝不蔓, 用法也極為罕見。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齊國佐不辱命》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齊桓公下拜受胙》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