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精舍武溪東1,夜扣禪關謁遠公2。月在上方諸品靜,僧持半偈萬緣空。秋山竟日聞猿嘯3,落木寒泉聽不窮。惟有雙峰最高頂4(對露臺),此心期與故人同。
領此頷聯景象,如同夜到。第六,清冷逼人,結法亦有余也。
【校記】
1.東,《全唐詩》一作“中”。
2.關,《全唐詩》一作“扉”。
3.秋山竟日聞猿嘯,《全唐詩》一作“蒼苔古道行應遍”。
4.惟有,《全唐詩》一作“更憶”。
【箋釋】
[王季友] 生卒年不詳。行七,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家貧,隱于近洛山中,自耕自刈,賣藥販履,聊以為生。上元元年(674),曾隨華陰令王宥、處士張彪等同詣華岳祠,刻石題名。寶應初,客長安,李勉愛其才,特別禮敬。寶應中,李勉出為虢州刺史,將王季友自華陰尉調任虢州錄事參軍,旋轉太子司議郎。廣德二年(764)九月,李勉出任江西觀察使,聘為賓佐,尋兼監察御史,為副使。大歷二年(767)還京,歸山終隱。王季友有才學,工詩,與杜甫、岑參、元結、錢起、郎士元等友善。露臺寺,不詳。詩題,《全唐詩》卷二四八作“題精舍寺”,注:一作“酬王季友秋夜宿露臺寺見寄”。
[武溪] 《水經注·溱水》:“武溪水出臨武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亂流東南徑臨武縣西,謂之武溪。縣側臨溪東,因曰臨武縣。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東南流,左會黃岑溪水,水出郴縣黃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藍豪。廣圓五百里,悉曲江縣界。崖峻險阻,巖嶺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懸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瀧水。”《輿地廣記》卷三五:“武溪,溪自臨武東南流入曲江界,巖崖峻岨,湍浪震驚,名曰瀧水。韓文公詩‘南行逾六旬,始下樂昌瀧,險惡不可狀,船石相舂撞’是也。”《大清一統志》卷三三二“邵武府”:“武溪水,古名虎溪,又名瀧水。唐改為武溪,又名武陽溪,在曲江縣東北,自湖廣衡州府臨武縣,西經郴州宜章縣流入乳源縣西北,又東經樂昌縣西東南流入曲江縣,界合東江,又西入英德縣。”
[禪關] 禪門。李白《化城寺大鐘銘》:“方入于禪關,睹天宮崢嶸,聞鐘聲瑣屑。”
[遠公] 慧遠,晉代高僧,佛教“凈土宗”尊為初祖。居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宗炳等曾結白蓮社,世稱遠公。見本書卷二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注。
[萬緣空] 指一切因緣。白居易《端居詠懷》:“從此萬緣都擺落,欲攜妻子買山居。”陸龜蒙《和開元寺客省早景即事韻》:“日上罘罳疊影紅,一聲清梵萬緣空。”
[猿嘯] 《御定月令輯要》卷二二“晝夜令上”:“猿嘯,《增埤雅》:‘猿性靜,夜嘯,常風月肅然。’”江淹《游黃檗山詩》:“雞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張說《游洞庭湖湘二首》:“樹坐參猿嘯,沙行入鷺群。”
[故人同] 何遜《夜夢故人》:“客心驚夜魂,言與故人同。”盧照鄰《入秦川界》:“春芳勿遽盡,留賞故人同。”
【輯評】
《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中唐如錢起《和李員外》、《寄郎士元》……郎士元《贈錢起》,楊巨源《和侯大夫》,武元衡《荊帥》,皆中唐妙唱。
又:郎士元“石林精舍虎溪東,夜扣禪扉謁遠公”,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雖意稍疏野,亦自一種風致。
《唐詩鏡》卷三一:三、四色相,正音正局。
《徐氏筆精》卷三:每讀郎士元“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末句又云“此心期與故人同”,重一“心”字,且費解。偶見馮元成《藝海酌》云:于朱太史家見宋本,此“心”作“他”時,于義了然。是以書貴古本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一,寫寺是妙地;二,寫錢是妙人;三,寫夜是妙景;四,寫宿是妙悟。以妙地留人,對妙景得妙悟,一解凡將題中“錢員外夜宿靈臺寺”八字先寫成異樣出色,止留得“見寄”二字,到后解定奪也。(后解)此方寫見寄也。蒼苔古道,豈是尋常行履。落木寒泉,總非人間視聽。況又進之以雙峰高頂。試思員外何等心期,其寄我豈止一首佳詩,而我能不還贈哉?(必如此方是錢“見寄”,必如此方是郎“還贈”。)
《詩辯坻》卷三:“月在上方諸品靜,必持半偈萬緣空”,何元朗指為名作,諦視之,亦禪林恒語耳。
《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一○:“石林精舍”,以僧房起。昔武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引沙門居之,因此世俗謂佛寺為精舍。“武溪東”,此言寺之所在。武溪,在辰州府盧溪縣東。“夜叩禪扉”,做“宿”字。“謁遠公”,遠法師居廬山三十余年。“月在上方諸品靜”,此聯言宿寺時即景以悟禪理。月在上方,如心體光明也。諸品俱靜,眾塵不染也。“心持半偈萬緣空”,《報恩經》云:“婆羅門大師即便為轉輪王說半偈。”《傳燈錄》:“二祖皆息萬緣,心如枯木。”今言宿夜時領悟禪理,萬緣皆空也。“蒼苔古道”,此以靈臺寺之幽勝作轉。古道,即經行之路也。“行應遍”,“應”字是遙想之辭,士元原未曾行也。“落葉寒泉”,點“秋”字。“聽不窮”,此言皆錢起去行與聽也。“更憶”,上聯已是憶了,故于是加“更”字。“雙峰最高頂”,登此高峰之頂,庶可以云游賞。“此心期與故人同”,此憶高峰之心期與故人同。此游賞,所以答錢起見寄之意也。○前解寫秋夜宿寺,后解所以答其寄情。
《小清華園詩談》卷下;唐人之詩,有清和純粹可誦而可法者,如……郎士元之“石林精舍武溪東,夜叩禪扉謁遠公。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蒼苔古道行應遍,落木寒泉聽不窮。更憶雙峰最高頂,此心期與故人同。”
上一篇:《題劉相公三湘圖》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