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秦始皇是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英雄,也是一個殘害百姓的暴君。許渾的這首《途經(jīng)秦始皇墓》,記述了行經(jīng)秦始皇墓地時的感想,表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有良心的詩人的值得稱道的立場。
秦始皇墓位于陜西臨潼城東十華里處,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史書記載: “墳高五十余丈,周四五里余。”經(jīng)實地勘測,墳高四十七米,周長一千四百一十米。在陵墓落成之初,在墳上“樹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曠的平地上托起的這座山一樣的巨大墳塋,很容易使人想起形容形勝之地的“龍盤虎踞”四個字來。詩人在墓前駐足,目光從墓基轉(zhuǎn)向墓頂,見到層層綠樹直上云天。“好高啊!”詩人不免驚嘆。第二句中的“勢入浮云”承首句的“樹層層”,但又不只是寫即目所見。眼前的高墳,不正好象征著秦始皇生前煊赫的聲勢嗎?詩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勢入浮云亦是崩”,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極為短命的朝代,在這位幻想擁有萬世帝業(yè)的始皇帝死后才三年,就在二世手中覆亡了。迅速覆亡的事實本身是對秦始皇生前所作所為的無情嘲弄。覆亡之迅速與秦始皇在位時之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于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熔鑄在這簡短的七個字里,不僅表現(xiàn)了他卓越的史識,還可以從中看出他的不平凡的詩才。這一句雖作議論,但因“勢入浮云”四字從“樹層層”轉(zhuǎn)來,仍然關(guān)合眼前的實景,所以既不空泛,又極自然,算得上是詩中議論的上乘。
下文詩人忽一轉(zhuǎn)筆: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詩作旋即別開生面。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崩”字悄悄引出,不著痕跡地進一步寫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徹底崩塌。你看,同樣是秋陽高照,秋草綿綿,煊赫一時的秦始皇墓前無人問津,漢文帝陵前卻有游人在虔誠地參拜。漢文帝在人們心目中從來是一個仁君的典型形象。他的謙和、仁愛與儉樸,與秦始皇的剛愎、兇殘與奢靡是強烈的對比。僅就墓葬一項來說,漢文帝在《遺詔》中規(guī)定“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意思是不要動土起墳傷著山水,就地埋下就可以了。而秦始皇在即位之初就開始修筑陵園,統(tǒng)一全國以后更用了七十多萬罪人加緊施工,在地面上建成了氣勢壯觀的殿屋,在地下藏滿了宮觀百官奇器珍寶。經(jīng)初步普查與鉆探表明,僅陪葬與從葬的墓坑即達二百多處。秦始皇是如此貪得無厭,難怪曹鄴要在《始皇陵下作》一詩中說他“若使山可移,應(yīng)將秦國去”了。對于仁君和暴君,后人愛憎分明,末句中一個“唯”字,把后人的態(tài)度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表現(xiàn)了出來。所以后面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把筆墨宕開,實際上是欲擒故縱,把對秦始皇的評價入木三分地寫深寫透了,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這首詩前半寫景與議論,用筆直露,后半側(cè)面寫效果,筆調(diào)委婉舒徐;前半顯出陽剛之美,后半則有陰柔之趣。前后兩部分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在批秦的同類詩作中,許渾的這首《途經(jīng)秦始皇墓》不失為藝術(shù)成就較為突出的一篇。
漢文霸陵與秦始皇墓相近,秦皇墓極其機巧,漢文陵極其樸略,千載之后,衰草頹墳,無異也。然行路之人,拜漢文陵而不拜秦皇墓,為君仁不仁之異,至是有定論矣。(謝枋得《唐詩絕句注解》)
本詠秦始,卻言漢文,題外相形,意味深長多矣。(賀裳《載酒園詩話》)
同題始皇陵詩,王維“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許渾“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元好問“無端一片云亭石,殺盡蒼生有底功”,侈語、冷語、謾罵語,各有其妙。(葉矯然《龍性堂詩話》)
上一篇:《途中見杏花·吳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逢入京使·岑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