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萬丈潭》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青溪合冥寞,神物有顯晦。
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
局步凌垠堮,側身下煙靄。
前臨洪濤寬,卻立蒼石大。
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削成根虛無,倒影垂澹瀩。
黑如灣澴底,清見光炯碎。
孤云倒來深,飛鳥不在外。
高蘿成帷幄,寒木累旌旆。
遠川曲通流,嵌竇潛泄瀨。
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
告歸遺恨多,將老斯游最。
閉藏修鱗蟄,出入巨石礙。
何事暑天過,快意風雨會。
杜甫乾元二年十月自秦州出發,到達同谷后,全家人都病倒了。窮困、愁苦、哀傷、絕望一齊都壓到他身上,他只有停頓下來。此時,他來到萬丈潭,自然不會有多少興致,但卻寫下了這精彩的詩篇。
萬丈潭在同谷縣城東南七里,相傳有龍自潭飛出,故又稱為龍潭。“青溪合冥寞,神物有顯晦。龍依積水蟠,窟壓萬丈內。”潭深萬丈,神龍潛藏。詩人緊扣青溪和神龍落筆,總領全篇。“局步”、“側身”,明提游蹤,暗寫登臨之險; “洪濤”、“蒼石”,點明依山傍水,更見其潭之靈。由此,描繪出萬丈潭地理環境高、險、奇、靈的特色。接著,具體描繪萬丈潭。山徑絕頂,岸壁如削,這些倒映潭中,山水相融,別有一番情趣。“黑如灣澴底”,可見幽深。“清見光炯碎”,可見清澈。“孤云”、“飛鳥”,則又可見其虛明空洞,無底無邊。加之,高蘿、寒木掩映,尤如帷幄旌旆。遠川曲通,可謂水遠流長,源源不竭,這才能潛藏神物。至此,萬丈潭已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詩人總綰上文,進而觸景而生情。“告歸遺恨多,將老斯游最。”如果讀一下詩人同時所作的《同谷七歌》,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就不難體會到,一個“多”字當中蘊含著多少辛酸! 一個“最”字又顯得何等的沉痛! 《杜臆》說:“將老得斯游,亦足以敵窮途之遺恨。”恐怕未得其要。詩的最后四句說,神龍潛蟄,閉藏而不見,出入又有巨石阻礙而難行,期望在神龍飛騰、挾風帶雨的夏日,來此一睹為快。從字面上說,這里回應了 “神物有顯晦”,而且,詩人在冬日游潭,未見龍之顯現,未免有些惆悵,于是希望夏日到來。然而,聯系《同谷七歌》來讀,此處似有弦外之響。《七歌》之六寫道:“南有龍兮在山湫, 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葉黃落龍正蟄, 蝮蛇東來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南有龍” 正是指萬丈潭。詩人就近取譬,以龍蟄蛇害,隱喻君困賊亂。并在結句中,寄托了盼望平息戰亂,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那么,萬丈潭的末四句是否亦作如是觀呢? 假如我們再結合開頭就已經提到的作者的生活處境和創作心態來理解,結論應該是明確的。
上一篇:孟浩然《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史善長《三個泉》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