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
作者: 劉建衛 【本書體例】
【原文】:
采苓采苓(1),首陽之巔(2)。人之為言(3),茍亦無信(4)!舍旃舍旃(5),茍亦無然(6)!人之為言,胡得焉(7)?
采苦采苦(8),首陽之下(9)。人之為言,茍亦無與(10)!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11),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12),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鑒賞】:
《詩經》中的“國風”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創作,具有深厚的民歌特色,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盡管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較低,但由于他們長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斗爭,就逐漸養成了敏銳的觀察力,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們善于區別事物的善惡,發現事物的特征,并通過語言表現出來。因而在詩歌創作中,不僅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愛憎,而且還表現了他們善于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才能,這些特點在《采苓》一詩中就有所體現。
全詩共三章,章八句。句式基本一樣,僅各章開首所寫的摘采之物和地點不同。各章第四句的“無信”、“無與”、“無從”僅三字不同,但意思相同。這樣簡單的一首詩文,卻詠唱了一個樸素永恒的人生哲理。
《詩序》曰:“《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辨曰:“自古人君聽讒多矣。……詩意若此,所包甚廣,所指亦非一端。安見其必內驪姬發哉?但驪姬則讒之尤者,晉獻公則尤聽讒之甚者,故足以為戒也。”高亨《詩經今注》:“這是勞動人民的作品,勸告伙伴不要聽信別人的話,走錯了路。”我們在讀這首詩時,不必拘于《詩序》之說,也不必一定把它理解成是刺人君聽讒。我們完全可以依據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內涵對它作更為寬泛的理解,把它看作是民間詩化了的“箴言”。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下”、“采葑采葑,首陽之東”,字面上看是說到首陽山頂去采甘草;到首陽山下低洼處去苦菜;到首陽山的東面去采葑菜。而實際含義則是說,如果有人叫你到首陽山頂去采甘草,到首陽山下采苦菜,到首陽東邊采葑菜的話,那你可不要遽然輕信。為什么呢?《毛詩傳箋通釋》:“皆云采此苓于首陽山之上,首陽山之上信有苓矣。然而今之采者未必于此山,然而人必信之。興者喻事有似而非。”朱鶴齡云:“苓生隰,苦生田野,葑生圃。今必曰生首陽,則賀虛之辭耳。故以興讒言之不可信。”(陳子展《詩經直解》)。這里故意讓人到首陽山去摘采不產之物,其結果必然是徒勞一場。用“比”“興”的手法,意在證明讒言之不可取,即下句所謂“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語氣堅決、果斷,表明要拒聽讒言的決心。在這鏗然的節奏和語氣中,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在人類艱辛困苦的人生歷程中,人們為讒言所害,經歷過多少失敗和挫折,付出的代價是何等巨大。僅僅是徒勞一場倒也罷了,重要的是它曾使國君受蒙蔽,殺親滅臣,以致眾叛親離,國破家亡,晉獻公聽讒滅子,不就是例證嗎?這是多么慘重的教訓啊。經歷過寒冬的人最能體會到春天的溫暖,經受過讒言之災的人們更能認識到“讒言不可取”的重要。在“舍旃舍旃”的決斷聲后面,“人之為言,胡得焉?”再次警醒人們讒言不可取,百害無一益。其惓惓之情,誠誠之意可見矣。
細讀全詩,雖然三章大意一致,句式復疊,使用沒什么變化,但它那不事夸飾的質樸語言,卻以一種沉重的份量叩擊著讀者的心扉。以日常生活中的“采苓”、“采苦”、“采葑”入詩,從敘事寫起,給讀者展現出三個不同的生活畫面,又用“人之為言,茍亦無信”為中心主旨,將全詩貫串一致,構成了寓變化于整一的詩歌意境。它勸戒人們對待問題,要勤思考、多動腦,凡事要“徐察而審聽之”,千萬不能輕信讒言,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輕者如上無苓之山采苓終是一場空,重則如晉獻公家破國亡,為后人所唾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復詠唱中把詩的主題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它是勞動人民在實踐生活中的智慧結晶,它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樸素的,然而卻是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贊許的、承認的,是一種人生哲理的藝術再現。
上一篇:《采芑》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采蓮子》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