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何景明·津市打魚歌》原文賞析
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魴鲅鲅收百萬。小船取速不取多,往來拋網如擲梭。野人無船住水滸,織竹為梁數如罟。夜來水長沒沙背,津市家家有魚賣。江邊酒樓燕估客,割鬐斫鲙不論百。楚姬玉手揮霜刀,雪花錯落金盤高。鄰家思婦清晨起,買得蘭江一雙鯉。簁簁紅尾三尺長,操刀具案不忍傷。呼童放鯉潎波去,寄我素書向郎處。
在詩中直接描繪漁鄉生活,是前人較少觸及的題材,盡管唐代詩人柳宗元、張志和等也有以漁翁為描寫對象的名篇,但他們筆下的 “漁翁”,或浩歌于青山綠水之間,或獨釣于冰雪寒江之上,或陶醉于和風細雨之中,都有一種脫凡絕俗,超然物外的情趣,具有文人雅士的氣質和風采,是詩化了,幻化了的藝術形象,而并非真正的漁人。至于能在詩中通過描繪漁家生活來展示漁鄉風情的篇章,更屬罕見。何景明的《津市打魚歌》恰好在這個方面有所創新,它以民歌的天然韻致和清秀通俗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廣闊細致,豐富多彩的漁鄉風情圖。“津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向南直通洞庭湖水域,是河網密布,盛產魚米的南國水鄉。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每六句為一個層次,分別描繪了江上捕魚,江樓宴飲,思婦寄書三個互相關聯的場面,連綴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總體風俗畫。作者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寫得有條不紊。
“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魴鲅鲅收百萬。小船取速不取多,往來拋網如擲梭。野人無船住水滸,織竹為梁數如罟。”前六句細膩地描寫了活躍在浩淼清江上的捕魚群體: 大船落帆收網,滿載而歸,系纜江邊,滿艙銀鱗閃躍,魚兒不時躍起,發出鲅鲅(bo)聲響。小船輕快靈活,飄蕩在江中穿行如梭,頻頻撒網。連以耕種為業的農夫也因久居水邊,學會了用竹子編成各種捕魚設置,躍躍欲試。
江上捕魚的場景如畫,熱鬧非凡,虛實、動靜、聲色都配合得非常得體。大船、小船捕魚為實,農夫設網為虛;大船系纜,靜中有動;小船如梭,滿江飛動。何詩擅長設色點染,這幾句話雖然沒有明寫時間,但從“系江岸”和下文中的“夜來”推斷,當在夕陽西下之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碧波、白帆、銀鱗、紅日,色彩鮮明,美不勝收。槳聲、水聲、拋網聲、魚躍聲,此起彼落,連成一片,給畫面增添了無限生機。
“夜來水長沒沙背,津市家家有魚賣。江邊酒樓燕估客,割鬐斫鲙不論百。楚姬玉手揮霜刀,雪花錯落金盤高。”前兩句承前啟后,是聯系捕魚和宴飲兩個場面的細節。夜來江水暴漲,淹沒了江河沙灘,魚戲新水,連翩涌來。于是,漁鄉到處響起了叫賣鮮魚的聲音。讀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陸游詩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不管何詩是否從此化出,但二者比較,陸句明麗而清雅,何句素淡而通俗,各得其妙,均屬好詩。然后,作者集中筆墨描繪江邊酒樓上宴飲的奢華,“燕估客”即來自明都城燕京的客商,他們腰纏萬貫,不論價格昂貴,盡情地享用鮮魚烹成的各種美味佳肴。古代詩人常通過渲染食品的精美和食具的珍貴去表現宴會的奢侈、闊綽,以示嘲諷之意。如杜甫《麗人行》中的“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白居易《輕肥》中的“果擘洞庭桔,膾切天池鱗”。何詩則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楚姬切鲙的傳神細節,更富有藝術魅力。“楚姬”,指酒樓上的南方女子,她那潔白如玉的素手熟練地揮動著寒光閃閃的利刀,細如絲縷的魚肉像雪花飄舞,參差錯落地在黃金盤上高高堆起。玉手金盤,相映生輝,伊人倩影,依稀可見。不僅寫出了菜肴的精美無比,而且也為江樓宴飲的場面添姿生色。
《明詩評選》中曾批評何景明的詩“沖喉直撞”,缺少含蘊,以上詩句卻并無此弊。漁人捕魚受盡辛苦,而享用魚宴的卻是京城富商,這種現象的本身就具有諷刺意味。作者不像張籍在《野老歌》中用“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直接道破譏諷,而是暗含在場面描寫中,任其自然流露。從中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京城客商那意氣驕盈、得意忘形的神態和豪奢淫靡的生活。作者委婉含蓄地表達譏諷之意,使詩的內涵更加豐厚,更耐人尋味。
“鄰家思婦清晨起,買得蘭江一雙鯉。簁簁(xi)紅尾三尺長,操刀具案不忍傷。呼童放鯉潎波去,寄我素書向郎處。”前面寫了京城客商江樓飲宴,尋歡作樂,但他們家中未嘗沒有望眼欲穿的樓頭思婦,所以作者又信筆寫下了津市的思婦寄書,收到了一石二鳥的藝術效果。這六句借鑒了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詩句,著重刻畫鄰家思婦的心理活動。她清晨即起,喜滋滋地買回一對鮮活亂跳,紅尾濕潤的蘭江大紅鯉魚。“蘭江”,在今浙江省中部,是錢塘江自蘭溪至建德具梅城段的別稱,其間盛產鯉魚,戴叔倫詩所謂“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蘭江與津市相距甚遠,可能思婦的丈夫客居于蘭江一帶。當思婦把鯉魚放在案上,準備下刀的時候,忽又躊躇再三,終于讓小童將鯉魚放回清波急流之中,希望鯉魚能寄書信給遠方的丈夫。魚雁無憑,難遂人愿,托魚捎書,全是思婦自作寬解,無限相思之情就在這一合情而不合理的舉動中不了了之。這一段描摹思婦剎那間的感情波瀾,起伏變化,細致入微,情味既厚且醇,意蘊深曲不露,給人留下了更多吟味的余地。
何景明的詩憲章少陵,早成定論,但他又有意識地去學習初唐四杰,以其“往往可歌”的音節韻律,補充杜詩“調失流轉”的不足。這首《津市打魚歌》正體現了他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嘗試。所以,全詩在通過運用場面描繪、細節刻畫、透視心靈來展示漁鄉風情的同時又注重音節和諧,比喻通俗,用語本色,疊字層出,頗具有民歌的風神韻致,并統一于秀朗俊逸的主導風格之中,情趣天然,清新可讀。王士禛在《帶經堂詩話》中說: “《津市打魚》諸篇,深得少陵之髓,特以秀色掩之耳。”恰恰道出了何景明這篇歌行在思想、藝術上的繼承和創新。
上一篇:古詩《陳沆·河南道上樂府四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歸有光·海上紀事(錄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