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臧哀伯諫納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②: “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③,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④,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⑤,昭其數也。火、龍、黼、黻⑥,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⑦,昭其聲也。三辰旂旗⑧,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⑨,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⑩,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11),曰: “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 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注釋】 ①郜 (gao): 國名,姬姓,在今山東成武東南。鼎: 原為炊具,多用青銅鑄成。古代常以鼎為立國重器。②臧哀伯: 名達,魯大夫。③清廟茅屋: 清廟用茅草蓋屋,以示節儉。清廟,即太廟。大路: 路又作輅。天子祭祀所乘的車子。越席: 用蒲草編結成的席子。大羹: 祭祀用的肉汁。不致: 指不用五味調和,煮熟而已。粢(zi) 食: 黍稷等祭祀用的主食。鑿: 將糙米細舂加工成精米。④袞(gun): 古代天子及上公所穿的禮服,祭祀時用之。冕: 古代大夫以上所戴的禮帽。黻(fu): 用皮革制成的蔽膝,用以遮蔽腹膝之間,是禮服上的重要佩飾。珽 (ting): 天子所持的玉笏,又稱大圭。古代從天子到士,朝見時都要執笏。帶: 束腰的大帶。裳: 古人上衣下裳,裳猶裙子。幅 (bi): 裹腳布,即綁腿。舄 (xi): 一種雙層底的鞋,與禮服相配。衡: 固定冠冕用的橫簪。紞 (dan): 禮帽上用以系瑱的繩子。纮(hong): 從頜下挽上系在簪子兩端用以固定冠冕的繩帶。綖(yan):覆蓋在冠上用黑布包的板子。以上十二物都是就祭服而言的。⑤藻率 (lu): 放玉器的墊子。外包熟皮,上面繪有水藻花紋。鞞 (bing): 刀鞘。鞛(beng): 佩刀刀把處的裝飾物。鞶 (pan): 革帶。厲: 革帶上下垂的飾物。游: 旌旗上的飄帶。纓: 馬鞅,馬頸上用來駕車的皮革。⑥火、龍、黼(fu)、黻(fu): 都是衣裳上繪繡的花紋。黑白相間的叫黼,黑青相間的叫黻。⑦钖 (yang)、鸞、和、鈴: 古代裝飾在車馬旌旗上的響鈴。馬額上的叫钖,馬勒上的叫鸞,車前橫木上的叫和,旌旗上的叫鈴。⑧三辰: 日、月、星。旂(qi)旗: 總稱一切旗幟。畫龍并系有鈴的叫旂,畫熊虎的稱旗。⑨登降: 猶言增減。⑩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代表九州。夏、商、周三代以為傳授政權的國寶。(11)內史: 周王室官名,執掌外交、策命、占卜等事。
【譯文】 夏四月,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初九日,安放在太廟里,這是不合于禮的。
臧哀伯勸阻說: “做人君的,應該發揚道德阻塞邪惡,用來監察百官,還害怕會有什么缺失,所以要發揚美德以示范于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頂,大車用蒲席作墊子,肉汁不調五味,主食不用精米,這是為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大圭,大帶、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紐帶、冕板,這是為了昭示制度。薦玉板、佩巾、刀鞘、刀飾,革帶、帶飾、飄帶、馬鞅,這是為了昭示禮數。繪火、繪龍、繡黼、繡黻,這是為了昭示文彩。用青、黃、赤、白、黑五色來畫山、龍、華、蟲各種形象,這是為了昭示物色。車馬旗幟上钖、鸞、和、鈴等各種鈴鐺,這是為了昭示聲音。畫日、月、星在旌旗上,這是為了昭示光明。那美德,節儉而有制度,增減有一定的數量,用文彩顏色來記錄它,用聲音光明來發揚它,以此向各級官吏作明顯的表示。各級官吏因此戒慎畏懼,不敢違反綱紀法律。現在廢除道德,樹立邪惡,把人家賄賂的器物擺放在太廟里,用來明白曉示各級官吏。百官也跟著這樣做,又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由于官吏的邪惡。官吏喪失道德,由于受寵而公然地接受賄賂。郜鼎放在太廟里,賄賂公行有什么比這更顯眼呢? 周武王滅了商朝,把九鼎遷往洛陽,義士還有人認為他做得不對,何況把表明違德招亂之賄賂器物放在太廟里,這又該怎么辦呢?” 桓公不聽。
周朝的內史聽到了這件事,說: “臧孫達將會在魯國有長享祿位的后代吧!君主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用道德來勸阻。”
【鑒賞】 宋國太宰華督殺死宋殤公,取得君位,這在當時是一件大逆不道的行為,很可能受到齊、魯等諸侯國的干預討伐,于是便向這些諸侯國行賄。魯桓公接受了宋華督賄賂的郜鼎并將其置于太廟,魯國大夫臧哀伯就此勸諫桓公,認為此舉非禮。“昭德塞違”是本文的主要思想,作為國君就應該發揚美德、堵塞邪惡,做百官和人民的表率。臧哀伯的諫詞,用了大量篇幅來談禮儀,保存了有關資料,并較好地說明了禮樂制度對維護統治的重要性。文中所倡揚的禮儀道德,雖然在階級社會里有其階級的內容和局限,但臧哀伯能夠勸諫國君百官不接受賄賂,厲行儉約,以身作則,不但在當時贏得了史家的稱贊,即使在今天也有極強的警示作用。文章持之有理,言之有故,語言暢達,具有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臧僖伯諫觀魚》鑒賞
下一篇:《古文·苛政猛于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