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叢翠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九州皆有名山以為鎮。而洛陽天下中,周營漢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臨四方,宜其山川之勢雄深偉麗,以壯萬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東,山之近者,闕塞、萬安、轘轅、緱氏,以連嵩少,首尾盤屈逾百里。從城中因高以望之,眾山逶迤,或見或否,惟嵩最遠,最獨出,其嶄巖聳秀,拔立諸峰上,而不可掩蔽。蓋其名在祀典,與四岳俱備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則其高大殊杰當然。
城中可以望而見者,若巡檢署之居洛北者為尤高。巡檢使內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見山之連者、岫者,絡繹聯亙,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來而向,去而背,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謂嵩陽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數之。因取其蒼翠叢列之狀,遂以叢翠名其亭。亭成,李君與賓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謂居高明而遠眺望者歟!
既而欲記其始造之歲月,因求修辭而刻之云。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三月至景佑元年(1034)五月,歐陽修到了西京洛陽,在西京留守錢惟演手下做推官。他在洛陽結識了許多才子,如與他文學見解一致的至交梅圣俞和尹師魯。洛陽是古老的都城,又是牡丹之鄉。歐陽修在此期間經常攜伴同僚好友游覽山水,探尋古跡,并且留下許多格調新穎的詩文。其中的《叢翠亭記》,是應河南府巡檢使李君之約,記述洛陽城北官署內一座小亭所處的地勢和觀賞的樂趣。
《叢翠亭記》是一篇碑文,從廣義上說,它又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散文。
作品從叢翠亭所處地理位置和特點寫起,在交待了天下九州都有著名高山作為一方鎮守之后,繼而寫了古都洛陽從周代始成為重要都市的緣由: 它位于中原的中心,山川形勢雄峻深遠,宏偉壯麗。優越的地理環境,加上帝王所居的宏偉規模,壯觀的古都令萬邦仰慕是必然的。接下,文章以洛陽為中心,描寫了四周的山川形勢,特別突出寫了都城以南的山勢: 闕塞、萬安、轘轅、緱氏等近處的山嶺連接著嵩山少室,首尾盤繞曲折,超過百里之長。在洛陽城中憑高遠眺,群山曲折連綿,有的能看見,有的不能; 嵩山離得最遠,但最突出,那險峻的峰巔,秀麗的姿容,挺立在諸峰之上。文章進而交待: 嵩山的高大特出,不同尋常,因它是五岳之一,歷來受到祭祀,是屬于天子巡行諸侯之時瞻望祭拜之列的,地位尊貴得很。
以上為文章第一部分,主要為下文鋪墊。一般說,為某物做碑文,必要的交待不可缺少,但《叢翠亭記》的交待有其獨特之處。它不是一般的交待,而是借“交待”道出了修建叢翠亭的“價值”: 不是隨便選個地方修座亭子,而是在特殊的環境中特殊的位置上修建。這樣,不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而且為將要展示出的叢翠亭罩上了一件神秘而美麗的外衣。
如果在無特色的地方建亭,即使作者文筆再美,也難憑空描繪出令人陶醉的仙境。因而,作者緊緊抓住嵩山——這座世人皆知的名山作文章。
洛陽城中可能望見嵩山的地方,地勢尤為高敞的城北巡檢司署最佳。巡檢使、內殿崇班李君才到這里上任,便勘察了官署院內西南角上的地形,然后墊土加高,造亭其上,敞開亭的南北兩面,以便遠望。從亭中可看見遠方的山,有的互相連接,有的聳起高峰,有的沿穴幽深一個接一個彼此銜接連貫,低矮的互相附就,高聳的互相挨近,有的突兀,拔地而起,有的險峰凌空而立,有的面向觀者,好象走近前來,有的背對觀者,好象將要離去,傾倒的山崖,奇特的谷壑,好象奔跑,好象蹲踞,好象彼此搏斗,好象互相依靠。世人所說的嵩上南側三十六峰,都可以坐在亭中一一數點。根據遠望群山,蒼翠叢聚的景象,于是用“叢翠”二字給亭子命名。亭子造成,李君和賓客們一起登上亭子,舉行宴會慶祝它的落成,這就是古代所謂坐在高敞之處能望得很遠的那種情景吧?
以上為第二部分,論述了叢翠亭的由來,在亭中的觀感以及亭子名稱的來歷。這部分是全文的重要,重點中的重點是寫在亭中的觀感。碑文應對所記事物作詳細描寫,但《叢翠亭記》不同,它只簡單記述了亭的地理位置,對亭子的結構、工藝一字沒寫,筆墨毫不吝嗇地潑在亭中可望到的群山之上。讀者隨著作者的筆端,仿佛置身于高聳的峰巔,幽深的洞穴,那將要壓過來的險峰,那似乎要奔馳而去的惡嶺,那奇特的宛如奔跑、猶如蹲、好似搏斗、又好似依靠的怪獸……令人目不暇接,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杰作之中。待從這極為壯觀又富于刺激性的夢幻中醒來,讀者立刻會醒悟到:此乃叢翠亭之故也。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謀篇的匠心。雖然作品沒介紹叢翠亭的工藝、結構,但從在叢翠亭的觀景中,作者已一層層揭下叢翠亭美麗而神秘的外衣,將一個活脫脫的秀麗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說明寫此碑文的原因。
《叢翠亭記》是一篇很短的文章,它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佳作之一,在寫作上是有許多特點的。首先,它在謀篇上有虛有實,詳略得當,非常成功。這在介紹文章第二部分時已涉及到,此處從略。第二,善于運用修辭手法。一篇文學作品的好壞,與其能否巧妙地運用比喻、夸張、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有直接關系。《叢翠亭記》的成功之處,還在于作者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修辭手法。在叢翠亭向遠山望去,作者寫道:“……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來而向,去而背,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運用擬人手法,將本來不動的群山寫活了。在作者筆下,一座座奇峰宛如高大的禽獸,互相附就,互相挨近,有的欲走近觀望,有的欲遠離而去;奇特的谷壑之間,許多傾斜的山崖象奔跑,象蹲踞,又象彼此搏斗,亦如互相依靠……作者豐富的聯想溢于筆端,將群山峽谷注入生命,勾勒出逼真的形象。在字里行間中,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段文字的生動之處,還在于它反復運用對仗、排比修辭手法。寫山的低、高,面向與背對,奔跑與蹲踞等,對仗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一聯串的排比句,對渲染氣氛,展示群山的各種雄姿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如“若奔若蹲,若斗若倚”,四個“若”字聯接四個動詞,一氣呵成,谷壑、傾崖的動、靜,動中的靜,靜中的動,千姿百態的壯麗秀姿躍然紙上。第三,聯想豐富,形象逼真,筆墨簡煉。本文是為叢翠亭作記,然而作者的眼光不是僅停留在叢翠亭上,而是由亭聯想開去,為文章添色不淺。作品從“九州”、“周營漢都”由遠及近寫到嵩山、叢翠亭,最后又以在叢翠亭中“與酒食登而落之”,聯想到“其古所謂居高明而遠眺望者歟”,可謂由近及遠。這樣,巧妙地烘托了文章氣氛:叢翠亭如一葉小舟飄然而來,作者與好友飲酒亭中,恍惚中思緒又飄然而去,給讀者留下美的享受。亭中觀景,群山在作者腦海中舞動起來,那一座座奇峰怪壑,分明是龍騰,是虎踞,是相依相靠的巨蟒……腦海中的聯想落在字里行間,一行行文字也舞動起來,舞動的文字,又撩撥起讀者的思緒,于是,讀者亦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到嵩山,飛到三十六峰,飛到神奇、迷人的叢翠亭。筆墨簡練,是我國古典佳作的共同特點。《叢翠亭記》筆墨簡煉的突出之處,也在對嵩山三十六峰的描繪之上。如“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來而向,去而背,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句中的卑、附、高、摩、奔、蹲、斗、倚等字,非但用得準確熨貼,而且精煉致極,可以和詩歌中的“詩眼”相提并論。
《叢翠亭記》是碑文 (散文) 中的一篇上乘佳作,作品在謀篇、寫作技巧上確有許多值得今人學習的東西。特別應提出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在《叢翠亭記》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上一篇:韓愈《《荊潭唱和詩》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東軒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