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
促促復(fù)促促,東家歡欲歌,西家悲欲哭。
丈夫力耕長忍饑,老婦勤織長無衣。
東家鋪兵不出戶,父為節(jié)級兒抄簿;
一年兩度請官衣,每月請米一石五;
小兒作軍送文字,一句一輪怨辛苦。
《促促曲(詞)》為樂府舊題。唐代李益、張籍、王建勻撰有《促促詞》,都是以“促促”疊唱起興,或嘆貧困,或傷孤獨,或哀身世。其中張籍的《促促詞》與徐照這首比較接近,但表現(xiàn)手法卻大相徑庭。
“促促復(fù)促促”,句法類似古樂府中的“行行重行行。“促促”有困迫、忙碌之意,疊唱,在于加強感嘆的語氣。究竟詩人要感嘆什么呢?乃是東家的歡歌、西家的悲哭。這一對比非常強烈,而詩人所感嘆“促促”的對象顯然是西家。因此接著寫西家老夫婦不幸得很,盡管“力耕”和“勤織”,還是不能自給自足,經(jīng)常忍饑挨凍,身上缺衣,缸中少米。按照張籍詩的寫法,在“家貧夫婦歡不足”之后,需要繼續(xù)敘寫他們的貧困和境遇。然而徐照卻不這樣,他把筆一蕩,轉(zhuǎn)寫東家。
東家也寫兩個人:當(dāng)節(jié)級的父親和當(dāng)鋪兵的兒子,都是官差。“節(jié)級”是軍營里的小官兒,“鋪兵”是傳遞文書的公務(wù)員。顧炎武《日知錄·驛傳》有云: “今時十里一鋪(驛站),設(shè)卒以遞公文。”可見明清仍如此。這個兒子靠父親的恩蔭頂了一名鋪兵的子,差事極為輕松,可以不必在外奔波跋涉,只消抄錄文書傳送一下即可。這在西家看來是很值得羨慕的。而且,東家父子還有比較優(yōu)厚的俸祿 一年可以兩次領(lǐng)到嶄新的官衣,每月可以領(lǐng)取一石五的官糧。這與西家的力耕無米、勤織無衣簡直有天淵之別。可是,東家的小兒子卻是嬌生慣養(yǎng),并不知福,十天傳送一次文件還怨聲連天,以為太辛苦了。這是西家所難以理解的。
此詩明明題為“促促詞”,是為西家的貧困生活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慨,可是詳略輕重卻倒置過來,詩中只有三句寫到西家之“悲”,而倒有七句敘寫東家之“歡”。東家之“歡”也不是東家父子自身的體味,而是通過西家夫婦艷羨的目光表現(xiàn)出來的。盡管東家父子官卑職小,也有辛苦和怨尤,但在忍饑挨凍的西家看來,既不成辛苦也不成怨尤,東家的一切都很值得羨慕。通過這種別具一格的巧妙的對比,把西家在特定環(huán)境下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而他們地位的低下、處境的艱難、生活的貧苦也可想而知了。
詩的語言極其樸實,風(fēng)格極其平淡,既不用事也不著一艷語,頗有得于樂府詩的神髓。四靈詩人所提倡的捐書為詩、樸實明曉的詩風(fēng),從中也可得窺一斑。
上一篇:《傷春·陳與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催租行·范成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