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時童謠二首》原文|注釋|賞析
(一)直如弦,死道邊②。曲如鉤,反封侯③。
(二)舉秀才,不知書④。舉孝廉,父別居⑤。寒素清白濁如泥⑥,高第良將怯如雞⑦。
·注 釋
①桓靈:東漢的兩位皇帝桓帝和靈帝。
②直:指正直的君子。
③曲:指邪惡的小人。
④舉:選拔,推舉。秀才:漢代薦舉的科目名稱,意思是被薦舉的人是很有才學的人。不知書:不認得字。
⑤孝廉:也是漢代薦舉的科目名稱。孝就是孝順父母,廉就是正直。父別居:跟父親分開居住,古人認為與父母分居就是對父母不孝。
⑥寒素清白:出身貧寒,為人正直。濁:渾濁。
⑦高第:高門大族。良將:能將,猛將。怯:膽小。
·導讀入境
這兩首童謠產生于東漢桓帝、靈帝時代,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先看第一首:朝廷中、社會上,那些象弓弦一樣正直忠賢的仁人志士,光明磊落,堅持真理,不向惡勢力妥協。他們氣節如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有理想有才干。本該建功立業,一展鴻圖,但他們卻命運多艱,往往不受重用。遭詆毀陷害,甚至負屈含冤而死。而那些像釣鉤一樣彎曲的邪惡奸佞小人卻常常被寵幸。他們攀附權貴,阿諛逢迎,打擊忠良,恣意橫行。結果卻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這是怎樣的社會呢? 真可謂人妖顛倒善惡不分,“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再來品味第二首:朝廷的權貴們把持選舉,賣官鬻爵。舉薦的“秀才”呀,斗大的字不認得半升。他們選拔的“孝廉”更是徒有虛名,與父母分居,連最起起碼的倫理都不懂。號稱“寒素清白”的人象泥一樣污濁,出身“高第”的所謂“良將”怯懦得象一只雞。
是啊,這些極為反常的社會現象,經歌謠作者巧妙地排列組合,便勾勒出一副荒唐、混亂的“人才薦選圖”。
·賞 析
這兩首諷喻性歌謠用幽默的口吻,對統治階級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第一首深刻揭露了桓靈時代政治的黑暗腐朽;第二首則從選拔人才的角度展示了現實的丑惡。兩首歌謠又可稱之為顛倒歌。它是民間詩人的一種巧妙的藝術創造,常常用之于鳴不平。這是因為,在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里,生活的本身就是顛倒的。所以從表面上看,這兩首顛倒歌是故意在說一些違反常情的話,而實際呢,卻是十分令人信服地描繪出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平現象。它們共同的藝術特點,就是用對比的手法,把生活中一些千奇百怪而又千真萬確的不平現象,形象化地展示出來,使人咀嚼玩味后深深地感到當時社會的不合理。歌中所舉的都是人們日常見到以至見怪不怪的事情,而一經作者把它們集中起來,成功地使用比喻和強烈對比的藝術手法,就引人深思,激起人們的義憤。這種創作思路和語言表達方式對后來的民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解放前流行的一首顛倒歌:
泥瓦匠,住草房。紡織娘,沒衣裳。賣鹽的,喝淡湯。種田的,吃米糠。編涼席的睡光床,當奶媽的賣兒郎。
歌謠只用了為數甚少的語句,便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而微妙地描繪出了舊社會剝削制度的殘酷無情和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
·思考題
1.本童謠用什么手法揭示政治黑暗、官場腐敗,試作簡要分析。
2.搜集群眾口頭流傳的顛倒歌,體味語言特色。
上一篇:漢樂府《東門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汪廷訥《人鏡陽秋》)《烏鵲歌二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