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宣公三年)
楚子伐陸渾之戎, 遂至于雒, 觀兵于周疆 【1】。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2】。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 遠方圖物, 貢金九牧 【3】, 鑄鼎象物, 百物而為之備, 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 不逢不若 【4】 。螭魅罔兩 【5】 , 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 以承天休【6】。桀有昏德, 鼎遷于商, 載祀六百【7】。商紂暴虐, 鼎遷于周。德之休明 【8】, 雖小, 重也; 其奸回昏亂, 雖大, 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9】。成王定鼎于郟鄏【10】,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 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 未可問也。”
【注釋】
【1】 楚子: 楚莊王。楚是子爵,但自稱王。

【2】定王:名瑜。為周朝第二十一代王。王孫滿:周大夫。鼎:相傳是夏禹所鑄的九鼎。夏、商、周三代相傳以為國寶。
【3】圖物:描繪各地的奇異事物。九牧:古代分中國的地域為九州,九牧就是九州的首領。
【4】不若:不順,不利之物。
【5】螭魅(chi mei):山林的鬼怪。罔兩:水里的妖怪。
【6】休:福佑。
【7】載祀:記年。
【8】休明:美善光明。
【9】底(zhi)止:指最終的年限。
【10】成王:指周成王。郟鄏(jia ru):周地,今河南洛陽。
【賞析】
中原逐鹿,捷足者先登,到魯宣公之時,周王室已經極端衰微,在諸侯爭霸的同時,一些勢力較大的野心勃勃者便顯得更加肆無忌憚,于是,便出現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
魯宣公三年,楚莊王的霸業日漸強大,他在出兵征伐了伊川境內的少數民族——陸渾之戎之后,順勢轉兵到當時周王室的所在洛邑,在周王室境內進行軍事演習,耀武揚威,大有不可一世之勢。對于這一切,周定王敢怒不敢言,不得不以禮待兵,派自己的大夫王孫滿出面慰勞楚莊王,文章省去了他們見面的細節,只是劈頭一句:“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楚莊王的飛揚跋扈至此已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為在當時,周人把鼎作為王權的象征,楚子問鼎,就等于向世人公開了他藐視周王并欲取而代之。周王室雖然大勢已去,但它還仍然擁有忠誠而睿智的臣子,他們竭心盡力地維護周王室的壽命,王孫滿就是其中的一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楚子問鼎之勢洶洶,王孫滿卻于從容不迫中隱含著凌厲的談鋒,他的一席話終于使楚莊王無辭而去,從而為周王室掃除了即在眼前的巨大威脅。
王孫滿首先以一語擊破楚莊王的野心,指出:擁有天下,最重要的是在于有德,而不是有鼎,這是王孫滿答話的中心意思,他緊緊圍繞這個中心,緊緊扣住“德”字,說明鼎的來源與作用。他從夏代談起,強調九鼎是在夏代有德的時候鑄成的。鑄成之后,同樣又是有德于民的,它使民知神奸,保佑著他們所到之處都能平平安安。正因為如此,鼎的歸屬者也就并非亙古不變,它要隨德而變,隨德而遷,只有德才是唯一的標準。因而到夏桀之時,由于他無德,鼎便遷于有德的商湯,而到商紂暴虐無德之時,鼎又遷于有德的周。接著, 他談到楚莊王所問的“鼎之輕重大小”時, 同樣也不就事論事地正面回答, 而是仍然緊扣住“在德不在鼎”這個中心, 告訴楚莊王, 如果君王果然善明, 鼎雖小卻能重不可移, 如果是奸邪昏亂, 鼎雖大也易遷移。這錯落有致的四句, 總括了上文, 其辭令之妙, 令人嘆服。
如此說來, 鼎隨德遷, 那么周德如今又怎么樣了呢? 周王室日益衰微, 如果說周德依舊, 顯然不能服人, 王孫滿似乎將自己引入了迷途。然而, 當時畢竟周是正統, 維護正統的人自然無所畏懼, 而僭越之舉常常引起眾之討伐。在當時人們的觀念里, 德是應當追求的, 而追求德的目的,也是為了“以承天休”, 即得到天的保佑, 人們的命運, 王朝的變遷, 最終還要仰仗天的安排, 一個人, 一個王朝, 命數都是天定的, 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因而, 當時諸侯行事, 都稱自己是行天道, 鄭莊公滅許, 不也是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稟承了天意而為之嗎? 王孫滿正是于此, 找到立論的根本, 他避開周德不再談下去, 而是轉而落到“天”, 拿出周當初占卜的結論, 以周的統治年限將達到七百年之久的說法, 將之歸為天命, 作為無法更改的事實。而天條則是不容觸犯的, 因而最后指出的“周德雖衰, 天命未改”就成為很有說服力的論據, 因為卜數未滿, 周王室是不可能被取而代之的。最后, 王孫滿用一冷峻的結束語完成了他的答詞:“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王孫滿的答話中, 無一語直接指說楚莊王, 但卻是無一語不在譴責莊王, 使楚莊王不敢再問什么, 再說什么, 唯唯而退。王孫滿的話含蓄而有份量, 條理嚴密, 天衣無縫, 表現了他的才華。有這樣的慧敏之士為其保駕, 看來周王室的“命數”的確還沒有窮盡, 是足夠再喘息一段時間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王孫圉論楚寶》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