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秋風亭
位于“上聯巫夔,下通荊郢”的巴東縣城西邊的高崗上。背倚風光如畫的金字山,面對蜿蜒如銀帶的長江水。秋風亭為木質結構,雙層飛檐閣樓,內外有四根兩人合抱的紅柱支撐,飛檐的四角有精雕細刻四條金龍,龍口含珠,雙目圓睜,須角欲動,似吐水之狀。亭高十余米,直插云天,極為壯觀?!肮磐で镌隆背蔀榘蜄|一大勝景。秋風亭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宋朝名相寇準19歲任巴東縣令時在江北舊縣城建秋風亭、白云亭。自宋以來,歷代文人皆有詩記,“斯人不復見,亭上秋風悲”、“惟有巴山頭上月,年年依舊伴秋風”等。白云亭緊靠秋風亭,為其姊妹亭。陸游《入蜀記》記載,“白云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占木森然”,“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秋風亭周圍自然風景優美,有“巴山夜雨”、“煙寺曉鐘”、“鳳山夕照”、“鹿洞晴云”、“仙洞靈泉”、“溪遺跡”等景。城西臨江有一古渡,當年寇準曾作《春日登樓懷歸》五律一首:“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平川。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謂,沉思忽自驚?!比缃襁@里成“野渡舟橫”一大勝景。
〔古詩文賞析〕 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 南宋·陸游
江上秋風宋玉悲,長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窮達誰能料? 蠟淚成堆又一時。
南宋乾道六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赴任夔州途中,于農歷十月二十一日夜抵達巴東縣。在一個彤云密布,秋風蕭瑟,初雪微起的日子里,他拜謁了寇萊公祠堂,并登上城中的秋風亭。秋風一陣陣從江面吹來,寒氣襲人。時年已是四十五歲的陸游,對此景此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兩首《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的詩。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憑吊古人遺跡,往往從眼前所見所感景象入手,再轉入懷念、憑吊古人,最后借此抒寫自己的感慨的思想。本詩也不例外。首句“江上秋風宋玉悲”,由景入手,寫“秋風亭上臨秋風”的感受,點明了詩人登亭時的環境氣氛。既凝煉地點出了登秋風亭時的環境氣氛:秋風的蕭瑟、落葉的飄零、草樹的枯敗……又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感受:自已因力主抗金而罷官,賦閑四年,現在迫于生計而討得一官半職,卻又被發派到窮鄉僻壤的夔州去,任一個小小的通判。年齡已近半百,漸見老衰,而抗金報國的壯志何時才能實現呢?
秋風烈烈,也許是不能忍受那冷入肺腑的寒氣罷,詩人轉頭走入亭中,面對寇萊公遺像,不禁因景懷人,自然想起秋風亭的建造者、北宋名相萊國公寇準??軠噬倌暧⒉?,二十歲時因皇帝不喜歡年輕人而發派到巴東做縣令,但他并未消沉失望,決心治理好巴東。“長官手自葺茅茨”,茅茨:茅草,葺茅茨:喻艱苦創業,寇準一面輕徭薄賦,一面發展農、林業生產,短短幾年,巴東便“無曠土,無野地”。為美化山城,他還親自動手,和百姓一起修建了秋風、白云二亭??軠试诟F途逆境中帶領百姓艱苦創業、改造巴東的奮斗精神,對今日登臨秋風亭的詩人是多么有啟發啊。
“人生窮達誰能料,蠟淚成堆又一時”,是的,詩人現在正處在最困難的境遇里,自己的理想抱負不得施展。宏圖大略難以實現,但誰又能逆料將來呢?難道就再也沒有重返朝廷、實現理想的那一天了嗎?“蠟淚成堆”源于《宋史·寇準傳》,說他因少年富貴,做大官后即不愛點油燈,而專用貴重的鄧州蠟燭,且通宵達旦,致使燭淚成堆。詩人借曾窮途困頓的寇準日后的顯達富貴激勵自己,他堅信:那強勁的秋風終將吹散漫天烏云,湛藍的天空必將重現,自己重返朝廷、報效祖國的雄心終將實現,而神州光復、天下太平的日子必定到來!
全詩由“風”入手,因景“悲”情,又借人抒懷,表達了自己雄圖猶在、壯心不已的愛國情懷。諸君若登臨秋風亭,拜讀放翁詩,放眼祖國壯麗河山,胸中又怎能不激起萬丈豪情呢?!
(孫光耀 韓偉)
〔現代散文〕 金秋十月,我乘輪船進長江三峽,聲聲汽笛把我送到巴東城。鄂西的巴東是三峽名城之一。與峽中別的城市不同,獨位于大江南岸,巴東“上連巫夔,下通荊郢”;背依雄偉的“金字山”,面對迤邐的“飛龍山”,“背山為城,面水為地”,山上山下,層林碧綠,狀如一條翡翠的玉帶。在萬綠叢中的半山腰,有一亭閣聳立,那就是頗負盛名的寇準遺跡“秋風亭”。
第二天清晨,我便慕名前去瞻仰秋風亭。秋風亭座落在“金字山”的山腰,前濱長江,后依高峰,上有新屋,下有大樓,四周古木蔥郁,燦爛的朝霞映照古亭,給古亭增添不少生氣,光彩奪目。
巴東(又稱巴邑)是“寇萊公之舊治也,流風善政,數百年來,父親子弟,謳歌頌禱,迄今弗替……”(《秋風亭碑記》)我走進亭內,手撫紅柱,思古之幽情不禁涌上了心頭?!扒镲L亭中秋風起”,“臨風懷想構亭人”……
相傳寇準十幾歲時就有膽有識,才能出眾,抱負遠大,賢德、剛直。后人因寇準沒有子女,就贈他“萊國公”稱號。巴東秋風亭,就是黎民百姓祭祀寇萊公而修建的。故址在舊縣城內,距今巴東城二十里。幾經變遷興廢,直到清代,才遷移到現在的位置,成為歷屆新上任縣官的臨時寓所,等到原任縣官離職后,新縣官才從秋風亭搬進衙里。當年的建筑規模是宏偉壯觀的。
又一批前來瞻仰的游人,把我從久遠的回憶中驚醒了過來,眼前的秋風亭,是一座雙層飛檐的亭閣,里外八根圓柱,全系本質結構,抬頭看,畫梁雕棟,仍清晰可見,工藝精巧,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美,尚可領略一二。但因年久失修,亭閣也有些破落,于是便從內心發生驚嘆:“將相勛名垂宋史”,為何落得“風散荒草咽江水”呢?!象寇準這樣的“良吏”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千百年來,黎民百姓所以為他建亭樹碑,正因為他的豐功和政績。大凡為老百姓辦過一些好事的,群眾中決不會忘記他們的。這個哲理的思想光輝,將永遠啟示著歷史的后來者。當年的百姓懷念歷代的“良吏”、“清官”,今天的人民群眾又多么需要更多的“人民公仆”啊!
“惟有巴山頭上月,年年依舊伴秋風”。我凝望陽光下的秋風亭,心情似滾滾江濤,久久難以平靜。
(李華章)
〔民間文學〕 說起秋風亭,還有一個白鹿報信的故事呢。
宋朝真宗皇帝坐龍庭的時候,有個著名的宰相叫寇準。就是這位寇準,十九歲便中了進士,從河南開封來到西陵峽中的巴東縣擔任縣令。那時候巴東縣城還在大江北岸??軠孰m然年輕,到任后倒能請教三老,體察民情,鼓勵農業生產,做了許多對百姓有利的好事。他閑暇時,也常過江到涼水寺去燒香拜佛,游山觀景。說來也怪,他每次過江,涼水寺的當家長老,總是帶著一班小和尚,很早在山門前恭候當地“父母官”的到來,而且把道路清掃了,香燭備齊了,連齋飯也辦好了。一次、二次、三次??軠室灿X得事情有些蹊蹺。心想:莫非這位長老果真有知過去未來的本事么?
這一天寇準又過江來,他一不坐轎,二不帶隨從,上岸后便沿著石蹬小路上山。當他來到涼水寺一看,嗨,長老又在那兒站著呢!他趕緊上前行禮,接著便是到大殿燒香,然后到方丈拜茶。這時,寇準心里再也憋不住,便拱手問道:
“學生每過江到寶剎上香,從未敢事先驚動長老,莫非長老能未卜先知?”
長老連忙合掌回答:“貧僧哪能未卜先知?實不敢相瞞,這全靠白鹿報信哩!”
寇準忙又問道:“什么白鹿報信,學生倒要請教?!?br>
長老稍停片刻,這才緩緩說道:“這涼水寺后有個白鹿洞,里面住兩只白鹿,平時不出來鳴叫,一叫必定有貴人前來上香。每次大人要來,白鹿一清早便呦呦鳴叫,故而貧僧知曉?!?br>
寇準站起來拱拱手說:“學生年輕,也算不上什么貴人,慚愧得很!如果長老允許,學生倒很想見見這對靈異的白鹿?!?br>
長老忙說:“哎呀,這可是件難事!貧僧平時也只是聽到鹿鳴,難見鹿身。若大人一定要看,貧僧理當引路,說不定大人和白鹿有什么機緣也未可知?!?br>
于是,長老在前,寇準緊緊相隨,走至廟門后,果然看到山坡邊一叢綠樹里,遮掩著一個很幽深的巖洞。這時,兩只白鹿,正站在洞口的白巖上張望。一見寇準到來,便點頭鳴叫??軠收锨皳崦茁箙s長鳴一聲,突然蹦蹦跳跳跑出了洞口,一只往洞下跑,直向大江奔去;一只往山上跑,跑一了山嶺,一霎時都跑得無影無蹤了。
長老與寇準,一時都愣在那里。過了一會,長老才點著頭嘆息說:“唉,這對白鹿,往日只鳴叫報信,如今一見大人便跑出洞去,莫非大人不久就要升遷,故而來向大人告別不成?”
寇準連忙說:“長老取笑了!百里小縣,學生都治理不好,還能升到哪里去?”他邊說邊拱手告辭,回到縣衙。沒多久,他果然召進京城升了官。
如今,秋風亭下通到江邊的巷口叫白鹿口,據說就是當年白鹿下河的地方??h城后山數十里,有個小村鎮叫馬鹿池,據說另一只白鹿曾在這里的一個池塘飲過水。巴東人由這兩個地名,往往會想起“白鹿報信”的故事,也會想起九百多年前的寇準。(陳補 整理)
上一篇:描寫《巫峽》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平山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