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fēng)晚, 山山黃葉飛。
初唐著名詩人王勃一生只活了二十幾歲,這首詩是他的晚期作品。據(jù)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說:“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時作。”詩題中的“山”,當(dāng)位于長江邊。詩人站在山中俯視腳下的大江,千般感慨,萬種憂愁不禁油然而生。其中也許有“時運(yùn)不齊,命途多舛”的浩嘆;有光陰虛度的感傷;更有異地游子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詩人將他的感慨和憂愁一無保留的寄寓在長江之中。在一二句里,長江甚至成了詩人全部感情的載體,成了詩人整個心緒的象征。詩人幾乎與長江融合在一起了。在詩人看來,長江也象他一樣充滿悲哀。這悲哀是如此凝重,以至江水也停止了流動。“滯”既是對水流不暢的形容:從高山上望腳下的一線長江,確實(shí)會有江水靜止的感覺。同時,也是借江水寫詩人滯留巴蜀的心態(tài)。江水何以如此悲哀,是思念著它的歸宿一流向大海的懷抱么? 同樣,詩人也似乎遙遙地聽見了故鄉(xiāng)、親人對他的呼喚。因此,“念將歸”既是寫長江,也是寫詩人自己。兩者都在盼望著萬里歸程。在這撲朔迷離的詩句中,詩人借物喻人,以景傳情,生動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寂寥曠遠(yuǎn),悲涼幽怨的意境。
至此,詩人興猶未盡,他還要給這冷清的意境繼續(xù)涂抹一層發(fā)暗的色彩。三四句以白描的手法,以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勾勒了與這意境相契合的氛圍。季節(jié),深秋;時間,日暮,周遭落葉紛紛。試想一下:當(dāng)深秋的傍晚,寒冷的秋風(fēng)陣陣吹過,山山嶺嶺間無數(shù)的黃葉紛紛飄落。此時此刻,置身此情此景中,怎么會不令人油然感到一種凄涼悲哀的滋味呢。何況,此時的王勃又是郁郁不得意的天涯淪落人,面對眼前的長江、秋風(fēng)、落葉,他更加悲感交集。
上一篇:《宿甘露僧舍·宋·曾公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居秋暝·唐·王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