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公羊傳·吳子使札來聘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 賢季子也①。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 謁也,余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 “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②,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 “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③!” 故謁也死,余祭也立; 余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④。
僚者,長庶也,即之⑤。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⑥:“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⑦?” 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 “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⑧,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 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 賢者不名,此何以名? 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釋】 ①季子: 名札,與下文的謁、余祭和夷昧是兄弟,季札最小,父為吳王壽夢。②迮 (ze): 倉卒。③尚:希望。悔: 災禍。④亡: 逃亡。⑤僚:壽夢的庶長子 (不是元配所生的兒子稱為庶子),一說是夷昧的兒子。即: 即位為國君。⑥闔廬: 夷昧的兒子,一說是謁的兒子。⑦惡 (wu) 得: 怎么能夠。⑧去: 離開。之: 到。延陵: 吳國的屬邑,今江蘇省常州市。
【譯文】 吳國本來沒有國君、沒有大夫。《春秋》 為什么在這里說它有國君、有大夫? 原來 《春秋》是為了表彰季札的賢明。為什么要表彰季札的賢明?因為季札推讓不做國君。他辭讓國君是怎么回事呢? 謁、余祭、夷昧和季札是一母所生的四弟兄,季札最小而最有才能,他的哥哥們都很喜歡他,都想讓他繼父親之位為吳王。大哥謁對兩個弟弟余祭和夷昧說: “現在如果這樣倉卒地讓季札做國君,季札還是不會接受。請讓我們這樣: 君位不要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這樣弟兄一個接一個地做國君,就可以把國家傳給季札了。” 兩個弟弟都說: “好。” 所以這幾位做國君時,都英勇而不怕死,他們吃飯時必定禱告道:“老天如果要保全我吳國,希望老天盡快把災禍降到我身上!” 所以謁死了,然后余祭繼位; 余祭死了,然后夷昧繼位; 夷昧一死,就該輪到季札繼位了。季札這時候卻借出使逃避了。
僚是季札幾位庶兄弟中的老大,這時候他便繼了位。季札出使回國,一回來便認僚為國君。夷昧的兒子闔廬說: “以前的幾位國君之所以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都是為了要傳給季子。是按照先前幾位國君的遺命行事嗎? 那么君位應該傳給季子。若是不依著先前幾位君王的遺命嘛,那就該輪到我做國君。僚憑什么做國君?” 于是闔廬就叫專諸殺死了僚,而把君位交給季子。季札不接受,他說: “你殺了我的君主,我接受你的君位,這樣做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你殺了我的兄長,我又把你殺掉,這樣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永遠沒個完結。” 于是離開吳國都城到延陵去了,他終身沒再進入吳國都城。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看做是合乎 “義” 的,把他不殺闔廬看做是合乎 “仁” 的。
稱贊季札,那吳國為什么就有了國君有了大夫? 因為如果把季札當做臣子,就應該有國君。“札” 是什么意思? 這是吳國季子的 “名”。《春秋》 一書提到賢明之人時是不稱他的 “名” 的,這里為什么稱季子的名呢? 這是因為稱許夷狄人士,不會因為他做了一件值得稱道的事就滿足了。季札,是 《春秋》 所稱許的賢明之人,為什么還對他不滿足呢? 這是因為被許為人臣的,必定要他與其臣子身份符合; 被許為孝子的,必定要他與其孝子身份符合。
【鑒賞】 《公羊傳》對《春秋》 “吳子使札來聘”這一句原文的分析,實際上是完全不合乎史實的,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宣揚的儒家思想。吳國是野蠻國家,所以在作者眼里就應當沒有國君、沒有大夫; 周朝是傳位給嫡長子,作者想當然地認為吳國也是這樣,實際上商朝和周代中原以外的國家多是“兄終弟及”; 哥哥們為了讓季札繼承君位,居然祈求趕快死,這尤其不合乎情理。由此可見《公羊傳》所謂的“微言大義”是怎么回事了。不過,本文高度贊揚了吳季札的品德。但季子兄弟讓國,導致的結果仍然是一場兄弟之間的殘殺,這反映出統治者內部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靠某一兩個人的品德而得到解決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后赤壁賦》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歸有光·吳山圖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