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律仙郎貴(直從袁起),長驅下會稽。鳴笳山月曉,搖旆野云低。翦寇人皆賀(破賊后),回軍馬自嘶。地閑春草綠,城靜夜烏啼。破竹清閩嶺(透過一層),看花入剡溪。元戎(太尉)催獻捷,莫道事攀躋(顧山水)。
【箋釋】
[袁郎中] 即袁傪,乃天寶末至代宗時人,兩《唐書》無傳。李肇《國史補》卷上:“袁傪之破袁晁,擒其偽公卿數十人,州縣大具桎梏,謂必生致闕下。傪曰:‘此惡百姓,何足煩人。’乃各遣笞臀而釋之。”《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寶應元年三月,“丁未,袁傪破袁晁之眾于浙東。”同書卷一五二《王棲曜傳》:“廣德中,草賊袁晁起亂臺州,連結郡縣,積眾二十萬,盡有浙東之地。御史中丞袁傪東討,奏棲曜與李長為偏將,聯日十余戰,生擒袁晁,收復郡邑十六。” 剡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六“越州”:“剡縣,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漢舊縣,故城在今縣理西南一十二里,吳賀齊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德中,以縣為嵊州。六年,廢州,縣依舊。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剡溪,出縣西南,北流入上虞縣界為上虞江。” 太尉,官名。秦至西漢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歷代亦多曾沿置,但漸變為加官,無實權。《唐六典》卷一“三公”:“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此處指李光弼。袁傪受太尉、河南副元帥李光弼節制。《舊唐書》卷一〇《肅宗紀》:“(乾元)三年,春正月癸亥朔。辛巳,李光弼進位太尉,兼中書令,余如故。”又,同書卷一一《代宗紀》:寶應二年三月,“庚辰,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奏生擒袁晁,浙東州縣盡平。”同書卷一一〇《李光弼傳》:上元二年五月,“光弼自河中入朝,抗表請罪,詔釋之。光弼懇讓太尉,遂加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俄復拜太尉,充河南、淮南、山南東道、荊南等副元帥,侍中如故,出鎮臨淮……浙東賊首袁晁攻剽郡縣,浙東大亂,光弼分兵除討,克定江左,人心乃安。”
[受律] 受命出師。唐郎士元《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春半梁山正落花,臺衡受律向天涯。” 仙郎,唐人對尚書省各部郎中、員外郎的慣稱。唐綦毋潛《題沈東美員外山池》詩:“仙郎偏好道,鑿沼象瀛洲。”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仙郎久為別,客舍問何如。”袁傪為御史中丞,故稱。
[會稽]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六“越州會稽縣”:“山陰,越之前故靈文國也。秦立以為會稽山陰。漢初為都尉,隋平陳改山陰為會稽縣,皇朝因之。《吳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山陰縣,秦舊地,隋改為會稽。垂拱二年,又割會稽西界別置山陰,大歷二年刺史薛謙訓奏省山陰并會稽。七年,刺史劉少游又奏置,今復并入會稽。《宋略》云:‘會稽山陰,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此處代指浙東一帶,袁晁農民起義軍即在浙東一帶活動。
[鳴笳] 王維《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鳴笳瀚海曲,按節陽關外。落日下河源,寒山靜秋塞。”
[搖旆] 唐劉長卿《瓜洲驛奉餞張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卻復憲臺充賀蘭大夫留后使之嶺南時侍御先在淮南幕府》:“月罷名卿署,星懸上將壇。三軍揺斾出,百越畫圖觀。”
[夜烏啼] 謂夜靜,以見平賊后的安泰。唐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平江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剡溪] 《太平寰宇記》卷九六“越州”:“剡溪,在縣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臺州天臺縣,一源出婺州武義縣,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也,亦名戴溪。”宋高似孫《剡錄》卷四:“剡以溪有聲,清川北注,下與江接,其水合山流為溪,殆如顧凱之所謂‘萬壑爭流’者,其源有四:一自天臺山北流,會于新昌,入于溪;一自婺之武義西南,流經東陽,復東流與北流之水會于南門,入于溪;其一導鄞之奉化,由沙溪西南轉北,至杜潭入于溪;一自臺之寧海,歷三坑,西繞為三十六渡,與杜潭會,出浦口,入于溪,合四流為一,入于江。”
[元戎] 主將,統帥。南朝陳徐陵《移齊王》:“我之元戎上將,協力同心,承稟朝謨,致行明罰。”此處指李光弼。
[攀躋] 猶攀登。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唐孟郊《和皇甫判官游瑯琊溪》:“唯當清宵夢,髣髴愿攀躋。”此處謂獻詩元戎李光弼,乃祝捷而非因緣攀附。
【輯評】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八:寫景俱帶定破賊后,下筆謹嚴。
上一篇:《暮春宜陽郡齋愁坐忽枉劉七侍御新詩因以酬答》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皇甫冉(四十四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