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納禪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欄干望落暉。
智度禪師原是一名非常勇敢的愛國軍人,在同題其一中,說他“四十年前馬上飛”,出生入死,身經百戰,英勇殺敵,生擒俘虜,頗多戰功。但結果卻未得封賞,未獎軍功。他一氣之下,便當了和尚。
這一首,“三陷思明三突圍”是寫昔日,“鐵衣拋盡納禪衣”是寫當今。思明,即史思明,突厥人,與安祿山同鄉里。安祿山叛唐造反,史思明率兵攻取河北之地,被任范陽節度使,以后又與安祿山共同奪取大唐江山,史稱“安史之亂”。智度僧早在不僅在保衛邊疆中英勇殺敵,卓立戰功,而且在反擊安史叛軍中,多次陷入叛軍的包圍圈中,又多次奪關斬將,殺出重圍。僅此一事,便可想象到當時的戰斗何等激烈,他在殺敵時何等勇敢!但就是這樣一位英勇善戰的愛國軍人,朝廷并未對他論功行賞,而是使其受到冷落和不平。因此,他“鐵衣拋盡”,憤怒地離開軍隊;“納禪衣”,縫補僧衣,當了一名窮和尚。從甲胄在身,萬里馳騁疆場,到袈裟破爛,燈下縫補,這個變化太大了;這個極大的反差,不僅使讀者想象不到,就是智度僧本人,也非始料所及。這樣的大變化,使人想到他必然經過了極端的痛苦折磨和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長官能獎功罰罪,他是絕不會走入清燈空門之路的。
心中煩悶,他只身一人來到天津橋上散心:“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欄干望落暉。”“天津橋”,故址在洛陽城南洛水之上。這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也是安史之亂殺得血流成河的地方。安史之亂平定后,這里又恢復了紅男綠女、南來北往、車馬喧闐、熙熙攘攘的舊觀。但在天津橋上的人們,但這南來北往的游人客商,誰能想到眼前這個身著破舊袈裟的窮僧,竟是當年大破安史叛軍、卓有戰功的英雄呢?又有誰肯把這目前的繁華與橋頭的窮僧產生任何聯想呢?沒人認識他,也沒人理睬他,他也怨不得別人,便只好目送夕陽西下罷了。
前兩句敘述不凡的經歷和遭遇,后兩句以景結情。從孤僧觀落日的畫面中,寫出了英雄遲暮之悲,前景失落之感,色調蒼涼,令人一唱三嘆。清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絕句,后二句云:“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被人們譽為名句,其實這正是從元稹《智度師》中學來的。
上一篇:元稹《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徐凝《漢宮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