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木蘭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武漢市黃陂縣境內(nèi),總面積30平方公里,海拔584米,距漢口74公里。暑夏氣溫比市區(qū)低5~6℃。這里山險峰雄,云纏霧繞,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也是我國佛教與道教并存的地方。佛、道香客云集此處,香火異常鼎盛。據(jù)傳南北朝時巾幗英雄朱木蘭(即花木蘭)的家鄉(xiāng)在此,故名木蘭山。山上佛、道殿宇雄偉,且有白云洞、黃石洞、報恩殿、玉皇閣、金頂、帝王宮、木蘭殿等風景點。木蘭山的山形奇特,廟宇壯觀,山泉清冽,盛夏如春,景色清秀,林木蒼翠,植物繁多,是武漢市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之一。
〔古詩文賞析〕 題 木 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會昌年間任黃州刺史時為木蘭廟題的。廟在湖北黃岡75公里處的木蘭山。木蘭是一個民間傳說人物,據(jù)說是北魏時期的譙郡人(有的說是黃州或宋州人)。黃州人為木蘭立廟,可見是認木蘭為同鄉(xiāng)的。
詩人一開頭就用一個“作”字把北魏民歌《木蘭詩》的詩意高度概括出來。這個“作”字很傳神,它既突出地顯示了木蘭的特殊身份,又生動地描繪出這位女英雄女扮男裝“彎弓征戰(zhàn)”的非凡本領(lǐng)。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們怎么竟“不知木蘭是女郎”呢?
接著詩人又借取《木蘭詩》“當窗理云鬢”的意境。把“理云鬢”換成“畫眉”,把木蘭終究是女孩兒的本色完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與”相當于“和”。它啟發(fā)人們?nèi)ハ胂竽咎m“夢里”的情思。她只是在夢鄉(xiāng)里,才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妝;只是為了“從此替爺征”,才竭力克制著自己,并非不愛“畫眉”。詩人運用一真一夢、一主一輔的襯托手法,借助夢境,讓木蘭脫下戰(zhàn)袍,換上紅妝,運筆尤為巧妙。這固然有“古辭”作依據(jù),卻表現(xiàn)出詩人的創(chuàng)新。
第三句,詩人進而發(fā)揮想象,精心刻畫了木蘭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木蘭在戰(zhàn)斗中固然很有英雄氣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免“幾度思歸還把酒”,“幾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這種內(nèi)心矛盾深刻性。作為一個少女,木蘭有這樣一些感情,一點也不奇怪。難得的倒是詩人善于揭示其心靈深處的思歸之情,更增強了真實感。
最后問題落在“還把酒”上。是對景排愁?還是對月把酒?都不是,而是到“拂云堆”上“把酒視明妃”。拂云堆,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鳥喇特西北。堆上有神祠。明妃,即自請和番的王昭君。木蘭和昭君都是女性。她們來到塞上,一個從軍,一個“和戎”,處境和動機固然有別,但同樣都是為了紓國家之急。而這等大事卻竟然由女兒家來承擔,自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吧琊⒁烂髦鳎参M袐D人”,這是唐代詩人戎昱《詠史》中的名句,和杜牧這首詩是比較合拍的。
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永遠博得后世的同情。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一直受到人們贊美。詩人通過“把酒”、“祝明妃”,把木蘭對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來,把木蘭和昭君靈犀一點,神交千載,倍覺委婉動人。
這無疑也正是本詩值得特別稱許之處。
(陶道恕)
〔現(xiàn)代散文〕 自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問世之日起,木蘭從軍的故事,在神州大地經(jīng)久流傳。您可知道木蘭將軍的家鄉(xiāng)嗎?
史載:木蘭山古稱建明山,后易名青獅嶺。南齊時曾在此設(shè)木蘭縣,故以縣名山。相傳,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千總,因年愈半百無后,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于是以山取名為木蘭。木蘭十八歲時,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英勇征戰(zhàn)十二年,屢建戰(zhàn)功,晉封為將軍。她不受朝祿,乞歸故里,終年九十,葬于木蘭山北。鄉(xiāng)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山上修建“木蘭殿”、“唐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揚,登山拜謁之文人墨客絡(luò)繹不絕。正如明朝詩人徐承頤所吟:“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存,山并木蘭爭萬古?!?br>
當我慕名來到木蘭山游覽,循著古人的足跡漫步登山,進入雄偉高大的天然石門,只見兩塊聳立在道旁的巨石,南北對峙,威風凜凜,恰似那守衛(wèi)木蘭山的兩名哨兵。沿著曲曲小徑,來到杉林深處的“木蘭山花苑區(qū)”,頓感花香撲面,沁人心脾。眼前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有爭芳吐艷的牡丹花,雍容華貴的杜鵑花,“三秋壓眾”的金菊花,素樸高潔的臘梅花,紅的、白的、黃的、藍的、紫的、綠的……五顏十色,姹紫嫣紅,四季宜人,美不勝收。
在百花吐艷的花苑中央,有一棵古老珍稀的山茶花樹,據(jù)說有460年歷史。樹高三丈,樹圍四尺,滿樹花開,格外絢麗。相傳此樹為紀念木蘭將軍所植,故易名木蘭樹。
木蘭花苑的下端,是清如明鏡的木蘭湖,傳說這是當年木蘭將軍練武的休息的地方。出木蘭花苑,沿著崎嶇的石階繼續(xù)攀登,只見山坳之中木蘭翠竹在向你不停地招手,四周靜謐清新,“空翠濕人衣”。當?shù)乩先私榻B說,這木蘭翠竹是當年木蘭將軍練武的箭頭落地演變而成的。再往前行,就到達了磨針澗。據(jù)傳,木蘭將軍替父從軍時,村女們?yōu)榻o她縫戰(zhàn)袍,特地到這里磨過針哩!殿內(nèi)供奉磨針老母,看來神采奕奕,慈祥可親。
磨針澗前有一對楓楊和麻櫟,枝榮葉茂,古老參天,人稱雙寶樹。你聽,“哼——!”“哼——!”從古老的楓楊中發(fā)出低沉、慘淡的叫聲,這就是多少年來人們百思不解的“楓楊樹叫之謎”。有關(guān)科研人員認為楓楊中潛伏有特大的蜈蚣,是空洞的楓楊樹與蜈蚣的呼吸音產(chǎn)生共鳴,從腐朽的樹縫中擴散開來,在幽靜的山谷里顯得格外響亮清晰。
順石階再向上行,進入一天門,左側(cè)是雷祖大殿,供奉雷祖菩薩,右側(cè)是接待室,樓上是講經(jīng)說法的經(jīng)堂。抬眼望去,迎門石梯三百多級臺階,中通南天門,與木蘭古寨相連。古寨建于元代,復修于清代,圍長十華里,高三米,建筑在海拔四百米的山腰,亂石干砌,堅固森嚴,雖歷經(jīng)滄桑,仍保持著當時形狀。越二天門,映入眼簾的是“唐木蘭將軍坊”。牌坊上鐫有“忠孝勇節(jié)”四字。踏入木蘭殿,三尊形狀裝著各異的木蘭將軍塑像栩栩如生,目睹上端懸掛“掃滅羌胡、功懸日月”的匾額及“木蘭辭”全文,我的心被強烈的敬仰之情所震撼,我一下理解了為什么多少年來人們始終懷念木蘭將軍,多少中華兒女為她可歌可泣的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所激勵,去前仆后繼地創(chuàng)造民族的偉業(yè)。
當?shù)厝苏f,天上的星星再多,沒有木蘭山的故事多,地上花兒再美,沒有木蘭山的風光美。我總算信服了,真是無限姿色賞不盡,木蘭精神譽中華……
(楊代曄)
〔民間文學〕 武漢黃陂北鄉(xiāng)有座木蘭山最早叫牛頭山。傳說有一農(nóng)家喂有一頭很大的牯牛。這牛通人性,干活特別賣力,還能上山看豬羊狗鴨,不讓兇獸叼走,主人就把它當成命根,白天精心飼養(yǎng),夜晚睡在牛欄里。
有頭獅子想霸山為王,視這牛為眼中釘。一天,獅子看見這牛在野外吃草,就想趁機吃掉它。于是偷偷地靠近,然后猛地向牛撲去,牛聽見有響動,四下一望,見獅子正向自己撲來。忙把身子一轉(zhuǎn),頭一偏,挖了獅子一角。獅子被觸得暈頭轉(zhuǎn)向的,有些害怕。但它一心想吃掉牛,又撲了上去。牛又用另一個角猛挖獅子。獅子的肚子被挖破了皮,眼看斗不過,就怏怏地溜了。傳說水牛的角先前是筆直筆直的,經(jīng)這左右一挖,用力過猛,就變成彎的了。
三年后,這頭牛老了,臨死的時候?qū)χ魅苏f:“我死了以后,你把我埋在山頂上,把頭留在外面。”牛死了,主人很傷心,一五一十地按著牛的話辦了。
沒多時,露在地面外的牛頭越長越大,一下長起了一座山。人們將這山叫做牛頭山。
后來,那頭獅子傷好后又來了,看見這頭牛光腦袋就比自己大得多,心里還是不服,一心想吃掉它,又“呼?!币幌?lián)淙?。這時,觀音菩薩看見后,腳踏彩云飄飄趕來,舉起長鞭,狠狠地朝獅子抽去。獅子身上的毛原來本是一種顏色的,經(jīng)過這么一抽,就有了斑紋。觀音菩薩邊抽打邊說:“孽畜,你心太貪,我留你不得?!本瓦@樣,獅子的原身就伏臥在牛頭上,人們看不到牛頭,只看見死去的獅子,便把牛頭山改稱青獅嶺。
到了后來,羌胡侵犯中原,朝延令木蘭的父親朱壽甫帶兵抗敵。木蘭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凱旋回朝后,被封為貞烈將軍。她不受朝祿,解甲歸田,過著田園生活,奉養(yǎng)雙親。
再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忠孝勇烈的巾幗英雄,又將青獅嶺改名為木蘭山。
(楊代曄 整理)
上一篇:詠《南京·朝天宮》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馬鞍山·李白墓》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