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初無住,每與物皆禪。
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
這是《題李公麟山莊圖》20首詩的第二首。李公麟 (1049—1106),字伯時,安徽人,元祐進士。善詩,尤擅于畫佛像、山水,傳說白描畫法是他的創舉,是北宋杰出畫家。元符三年 (1100年)辭官后居龍眠山莊,因號龍眠山人,自作《龍眠山莊圖》,為世所寶。《宋史》說他“襟度超軼,名士交譽之”。他精通佛典,信奉佛禪,一般認為描繪維摩詰居士向文殊菩薩說法的《維摩演教圖卷》也是他的作品。從蘇轍這組詩的序言看,李公麟的 《龍眠山莊圖》共描繪了16處景色,“自西而南,凡數里,巖崿隱見,泉涌相屬,山行者路窮于此”。另有四處“清深透峙”的景色沒有畫上去,但做了記載。蘇軾為這幅圖卷作過記,又要蘇轍效法王維的輞川詩作詩20首以志其勝。
蘇轍的這20首詩,并非單純地描述畫中景色,而是把畫中景物與畫家以及自己的某種感受融匯在一起來寫。由于無論山莊主人 (畫家自己) 和蘇轍都是奉佛習禪的人,因而這些詩很富佛禪意味。雖然不像王維的輞川詩那么好,那么有名,也值得一讀。
“墨禪堂”是李公麟的畫室。無論他是以畫筆描繪佛禪故事,表達佛禪思想,還是以 “禪心”作畫、以繪事參禪,他的畫室都已經將繪畫的筆墨與佛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但是,從禪宗理論看,徹悟了禪道的人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用語言文字去作詩、筆墨丹青去作畫的。因為禪宗認為悟道之后,人就會處在不執著于任何觀點、事物的 “念念不住”的狀態,如果作詩繪畫,就勢必執著于語言文字、筆墨丹青、描繪對象和某種意念,因而禪道與文事繪事在本質上是無法結合的。但是,禪為詩人畫家提供了體驗超然心態的方法和 “于相而離相”式的、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的觀物方式,大大有利于文藝創作又是令藝術家欣喜癡迷的經驗事實。其中奧妙很值得探索。蘇轍也許正是朦朦朧朧地感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面對李公麟的畫就用調侃的語氣寫下了這首充滿贊嘆之情的詩。詩的意思是說,像你李公麟這樣已參悟了禪道的人,其“初心”應該是“無住”的,是不會執著于任何工具、對象、觀念的。因而,你與任何事物接觸,都會進入“于相而離相”、“于念而不念”、“念念不住而無縛”的“禪”的境界。那么,你為什么又能舒展畫筆,用一丸墨化出如此美麗的山川圖卷呢?古人以“丸”計墨數,“一丸墨”即一塊墨。
這首詩寓贊嘆于調侃之中,短小而活潑。對啟發人們去探索畫禪關系的奧妙也有一定的意義。
上一篇:禪詩《圓通院白衣閣(其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夏日過青龍寺操禪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