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2
世有伯樂3,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4 ,駢死于槽櫪之間5,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8,食之不能盡其材9,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韓愈《雜說》包括四篇,這是其中第四篇。2韓愈(768-824):宇退之,唐代大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3伯樂:春秋時秦國的孫陽,字伯樂,以能識千里馬而著稱?!稇饑摺芳啊读凶印范加浻胁畼废囫R的故事。4(zhi ):只。奴隸人:指飼養及駕御馬的人。5駢(pian):并排,此處意為連接。槽:盛飼料的器具。櫪:馬槽。6食(si)馬者:喂馬的人。7見:同“現”,顯現。8策:馬鞭。此處用作動詞,以鞭趕馬。9食(si)之:喂養它。
【析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出語似乎本末倒置——如若沒有千里馬,伯樂何來?可是,韓愈是有道理的?!稇饑摺飞夏嵌斡嘘P伯樂的最早的故事,寫的就是一匹千里馬直到年老也沒有被人發現,疲憊地拉著鹽車上山,伯樂見了,為它的遭遇痛哭。這不正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反證嗎! 真是世無伯樂,千里馬何有! 我國自古以千里馬喻賢才,韓愈立此議題,意在指出:人才是有的,關鍵在于發現和使用,不發現不使用就是埋沒人才、戕害人才。強調發現與使用人才,道理相當深刻,頗具政治家眼光。然而,發現人才談何容易。作者以馬喻人,“食馬者”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則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不要說行千里,“欲與常馬等”“亦不得”。這是千里馬的悲劇。然而“食馬者”面對千里馬大呼“天下無馬”,這豈不是作為“人”的更大的悲劇! 但若從更高角度審視,較之由此導致的國家與事業的悲劇,“馬”與“人”則又何說!
韓愈為此說雖是在發抒他才高不遇的一腔牢騷,但卻頗能發人深思,至今能給人以啟迪。
上一篇:《雜記一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雜題二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