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在邊城,軍中得勇名。卷旗收敗馬2,占磧擁殘兵3。覆陣烏鳶起,燒山草木明4。塞閑思遠獵,師老厭分營。雪嶺無人跡,冰河足雁聲。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
【校記】
1.從軍行,《全唐詩》一作“李端詩”,題云“塞上”。
2.收,《全唐詩》一作“爭”。
3.占,《全唐詩》一作“斷”;擁,《全唐詩》一作“護”。
4.明,《全唐詩》一作“鳴”。
【箋釋】
[從軍行] 《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引《樂府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舊唐書》卷一六三《盧簡辭傳》:盧綸“建中初,為昭應令。朱之亂,咸寧王渾瑊充京城西面副元帥,乃拔綸為元帥判官,檢校金部郎中。”盧綸熟諳軍旅生活,故樂詩歌有現實生活經驗,寫得鞭辟入里。
[占磧] 控扼沙磧(邊塞)。
[覆陣] 伏軍。《重訂唐詩別裁》卷一:“《孫武子》云‘鳥起者,覆也’,覆同伏。”
[燒山] 指秋季邊軍燒荒山以備戰。《日知錄》卷二九《燒荒》:“守邊將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縱火,謂之燒荒。《唐書》:契丹每入寇幽薊,劉仁恭歲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契丹乃乞盟是也。其法自七國時已有之。《戰國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于秦,則秦且燒爇獲君之國。’《英宗實錄》:正統七年十一月,錦衣衛指揮僉事王瑛言:‘御邊莫善于燒荒。蓋邊之所恃者馬,馬之所恃者草。近年燒荒,遠者不過百里,近者五六十里,敵馬來侵,半日可至。乞敕邊將遇秋深,率兵約日同出數百里外,縱火焚燒,使敵馬無水草可恃。如此則在我雖有一時之勞,而一冬坐臥可安矣。’翰林院編修徐珵亦請每年九月盡勅坐營將官巡邊,分為三路:一出宣府,抵赤城、獨石;一出大同,抵萬全;一出山海,抵遼東。各出三五百里燒荒,哨瞭如遇邊寇出沒,即相機防御。此先朝燒荒舊制。誠守邊之良法也。”
[師老] 指軍隊疲衰、士氣衰落。《左傳·襄公九年》:“師老而勞,且有歸志,必大克之。”
[分營] 謂分兵自弱。
[李陵] 《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于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歩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且引且戰,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余亡散得歸漢者四百余人。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又,《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李)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曰:‘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立政隨謂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輯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唐·五律》:唐汝詢曰:唐人賦《從軍》,不述思家,必稱許國。此獨為叛將之辭,語譏藩鎮,非泛然作也。“敗馬”、“殘兵”下字不茍。吳山民曰:“師老戒分營”,五字有用。結有深意。周珽曰:德宗之世,內多奸小,邊臣解體,藩鎮之禍日盛。此篇疑時有覆軍之將,收其殘兵嘯聚邊地,故允言述其意以為詞。“思遠獵”、“戒分營”,確得戰守之策。末以李陵甘沒虜廷為況,見在朝公卿忌功,致邊有不還之將,深可“惆悵”者也。譏刺之詞,甚于刑討。
《詩源辯體》卷二一:綸五言排律有《從軍行》,在中唐頗為矯俊。
《唐詩鏡》卷三二:三、四語有氣決。
上一篇:《晚次鄂州至德中作》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和張仆射塞下曲三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