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韜1
齋中藝菊數本2,秋后飽霜,花葉不萎。陶征君愛菊有病3,亦取其節耳。竊聞花有三品,曰神品、逸品、艷品,菊其兼者也。高尚其志,淡然不厭,傲霜有勁心,近竹無俗態,復如處女幽人抱貞含素。菊乎,菊乎,宜于東籬之畔4,獨殿秋芳也5。足下高雅絕塵6,于菊最宜;夕來劣有杯盤,以此君一結世外交如何7?
1王韜(1928-1897):字紫詮,號仲弢。清末政論家,有《弢園尺牘》等。2藝:種植。3陶征君:即陶淵明。4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5殿:指開在最后。6足下:敬稱。7此君:指菊。
【析點】 招友賞菊,不免得說一番菊的好處,此小簡卻妙在避開菊之色、之香、之態,而就其神韻。小簡先以一“節”字統領全篇,接下來筆勢微宕,寫菊兼“神品”、“逸品”、“艷品”于一身,“神”則“高尚其志,淡然不厭”,“逸”則“傲霜有勁心,近竹無俗態”,“艷”則“如處女幽人抱貞含素”。數叢寒菊,勁挺如竹,凌霜不凋,如君子之懷清操;冰清玉潔,風姿綽約,如處女幽人之懷貞素,誰個不愛? “菊乎,菊乎,宜于東籬之畔,獨殿秋芳也”,作者的一腔喜愛之情早已在“菊乎,菊乎”的回環復沓中表露無遺了,正所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有了以上對菊韻的層層渲染,作者筆鋒一轉,緊扣“招”宇,巧思獨運,由花及人,“足下高雅絕塵,于菊最宜”,妙在虛實相生,花與人相映成趣。想來陳生定會欣然而往,與作者重溫昔日陶公“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的那份悠然,與菊花一結世外之交。
文中以“神”、“逸”、“艷”三字狀菊之幽韻,又以花比君子,有獨得之妙。同時,清雅宜人、傲霜綻放的菊花,亦是作者志趣情懷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拒賄》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招隱寺題名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