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冕
楚漢英雄今寂寞,兩城相依舊封疆。
荒臺落日酣紅葉,古墓秋風老白楊。
豈是有為增感慨,便今無事亦凄涼。
徘徊望盡東南地,蘆葦蕭條野水黃。
在公元1347年(元順帝至正七年)的秋天,王冕最后一次壯游,他從杭州沿運河北上,經南京、兗州、濟州,直至大都;又出長城至開平,足跡旁及河南,一覽沿途風光。途中遇俠客奇士相與談古代豪杰可歌可泣之事,感慨悲歌。本詩是他游河南滎澤縣廣武山時所作。
題目“楚漢兩城”為項羽與劉邦歷久對峙之地,故址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的廣武山。東廣武城為楚所筑,西廣武城為漢所筑,相去二百余年。
開首的“楚漢英雄”,指叱咤風云的人物——項羽、劉邦。而隨時光的流逝,兩個梟雄英名依舊,然英雄舊跡卻已經淡泊,只有歷經自然風雨的舊疆,依然相對,默默無言。這兩句通過所見兩城,表現了歷史上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以下六句是寫在兩城所睹景物,首先追述歷史遺跡,后補寫眼前景物。
三、四句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秋日晚景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落日”、“古墓”透露出人物一絲絲一縷縷悲涼的意緒。夕陽西下,殘照古楸墓丘,秋風凄颯,白楊葉飄,時代更替,人事滄桑,怎不令人感慨萬千。于是自然過渡到“豈是有為增感慨,便令無事亦凄涼”,這兩句看似平淡如水,實是意深情長。“有為”指那些積極用世、建功立業者,在秋日黃昏下,也感嘆不已,有歲月無情、功名瞬息之感;“無事”指連那些無意功名、隱老民間者。詩對此景以旁觀者的身份,也覺凄涼萬分。王冕生活在腐朽的元帝國末期,他追撫荒臺陳跡,俯仰古今興廢、蒼莽歷落,感慨深沉,其中隱寄著一層現實幻滅的悲哀。
最后兩句結束:“徘徊望盡東南地,蘆葦蕭條野水黃。”詩人心潮起伏,激動難已,徘徊不息,于是縱目遠望東南。“東南”,浙江方向,作者沿落日的余暉向家鄉方向望去,唯見白花花的蘆葦,在秋風中飄散,渾濁的河水在秋日中嗚咽。詩人的聯想便從這兒向更廣闊的方面展開:昔日軍旗獵獵,人喊馬嘶的營柵都在這蘆花黃水中變幻隱現,而終歸煙消云散。楚漢兩城,在給歷史作證,而現實卻是如此之蕭條冷落,這靜景對爭雄對峙舊城的襯托更增添了人們懷古傷今的情調,這凄涼的境地也是對國運衰微的元代社會的側面寫照。
王冕這首詩是懷古,也是詠史,在內容上以寫景為主,然景中寓含著情,作者選的景是秋景,以“紅葉”、“白楊”、“蘆葦”這秋天之景,抒發了自己的悲秋之情,同時作者在色彩上注意調色,紅色的“紅葉”和“落日”、黃綠色的白楊、白色的“蘆葦”、黃色的“野水”,極力渲染烘托,使人從斑斕的色調中感受到一種幻滅感。這首詩意在以歷史的變遷寫心境的凄涼和感慨,無意于言理,而理卻溶化其中。當年的楚漢之爭,曾經干戈遍地、殺聲沖天,而今只見白楊蕭蕭,野水迢迢,由古變今,由盛變衰,詩人頗有勸人不必爭攘不已之意。其實,花無百日紅,人無一世嬌,變化是必然的。王冕當年內心也未完全歸于寂滅,他還在那里“徘徊望盡東南地”,我們更會生出今人勝古人,更加有為的想法,不因滄桑之變而消極,卻緣新陳代謝而奮發。
上一篇:《夢天·[唐]李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次韻郁李花·[宋]趙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