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歷《題香山寺二首》原文與賞析
弘歷
一
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
自古才華地,當秋罕蹕間。
闕峰近巀嶭,伊水俯潺湲。
始見人楓葉,霜前三兩殷。
二
靜室暫周旋, 興懷每怡然。
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連。
畫意誰能貌,吟情祗合蠲。
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
這兩首詩作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庚午 (1750) 秋。后勒石刻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 由學政湯右曾重建的香山寺內,人稱“乾隆詩碑”。
第一首主要寫龍門香山寺景色之美。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云:“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這首詩的開首二句“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即從此化出。但需注意的是,白居易說的香山寺是指唐代的香山寺,位于清香山寺東南,此寺于金元時毀廢。清高宗游的則是清代重修的香山寺,而這二句詩則是借白居易贊頌唐香山寺之句來贊頌清香山寺。唐代時,龍門佛寺極盛,有龍門十寺、八寺之說。對于龍門十寺,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指乾元、廣化、崇訓、寶應、嘉善、天竺、石窟、靈巖、奉先、香山。在這十寺中,自以香山寺為首。據《唐詩紀事》卷十一載:“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拜賜。坐未安,(宋) 之問詩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這就是著名的“龍門奪錦”,宋之問的詩題為《龍門應制》。這首詩雖不免逢諛之詞,但對唐時洛陽的繁華及龍門的秀麗景色都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其中如“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二句詠寫洛陽春景,明麗如畫; 又如“山壁嶄巖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塔影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六句, 詠寫龍門的山色水光, 尤稱妙絕。 三、 四句“自古才華地, 當秋罕蹕間”,宕開一筆,寫洛陽自古為才華之地。正是由于這樣,作者才在這年秋天特意前來游覽。洛陽為九朝故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往今來曾經涌現出許多才華超逸的名人。諸如戰國時的蘇秦、西漢的賈誼,唐代的張說、祖詠、王灣、杜甫、元稹、劉禹錫、李賀等等,猶如群星璀燦。從字行之間可知作者對于洛陽自是渴慕已久的了。“闕峰近巀薛,伊水俯潺湲”二句,將筆鋒折回,轉寫龍門伊水,點出香山寺的位置及其環境的優美。“闕峰”,指闕口及山峰,即指龍門闕口及東西兩山。“巀嶭”,山高峻貌。這里可以指龍門東西兩山,也可以實指香山 (龍門東山)。一說指山名,不妥。按巀嶭山,一名嵯峨山,又名慈峨山,傳說黃帝曾得鼎于此,在今陜西省涇陽、三原、淳化三縣交界處。“始見人楓葉,霜前三兩殷”二句,寫香山紅葉之美。大概在當時“香山紅葉”也算是香山寺的一大奇景。而這時剛剛入秋,“霜前”已開始變紅的楓葉還不太多,只有“三兩”片是殷紅色的。然而,我們正可以透過這“霜前三兩殷”的楓葉,聯想到香山霜后的紅葉該是滿山紅遍了吧。于是,在我們眼前頓時會出現“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奇景。這里,作者既以眼前的所見之奇景作結,又暗寓著一幅更為璀燦的理想之景,可謂景中有景,極富情趣。
第二首主要寫作者對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的深切懷念和無限欽仰之情。白居易與龍門香山寺的關系是至為密切的。他一生居洛十八年,晚年定居于洛陽履道里。他曾以私款重修香山寺,并和香山寺的和尚如滿結為香火社,又徑自取號“香山居士”。他經常在香山寺避暑,洗浴,甚至有一段時間干脆就住在香山寺。在 《香山寺二絕》其一中,他寫道:“家醖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在其二中又說:“且共云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他又曾與胡杲、吉皎、鄭據等八位老人結為“九老會”,時稱“香山九老”。書姓名、年齒 (年齡)、寫形 (畫像)、刻石為“九老圖”,在文學史上傳為佳話。作為詩人的乾隆皇帝,游覽香山寺,自然要想到白居易。首二句“靜室暫周旋, 興懷每怡然”, 寫作者在香山寺的“靜室”中暫時周回流連, 并不馬上離去, 說明他的“興懷”“怡然 (高貌)”, 心情頗為激動。“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連”二句,寫作者在香山寺上憑欄俯瞰遠眺。“如斯”句寫作者先俯瞰伊水,寫近景。《論語·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詩句即從此化出,寫作者向下看著伊水自南而北,穿過龍門,然后折流向東流去。“不改”句寫作者再向東眺望,寫遠景。香山寺東邊,有萬安山、黃華山、委粟山、中岳嵩山等,可謂群山迤邐,連綿不斷。“畫意誰能貌,吟情祇合蠲”二句,極贊香山寺一帶風景之美。過去,人們常說一個地方山水很美,富于詩情畫意,或者說江山如畫,作者卻在此基礎上更進一層,翻出新意來,意則說香山寺一帶風景之美是天然之美,遠比“畫意”、“吟情”的人工之美要高得多,或者說,香山寺一帶的自然風景之美,那是畫技再高的畫工也畫不成的,也是詩藝再高的詩人無法形容歌頌的。“畫意”句只問不答,意即無人能夠為之寫貌傳神。“吟情”句語意確確,說不管什么詩人遇此美景,也只好自甘技窮,為之卻步抽手。最后二句“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將詩情引向高峰,表現出作者對白居易風流才華欽慕之至。“白少傅”即白居易。因唐文宗大 (太) 和九年(835) 白居易升任太子少傅,故稱“白少傅。”“祖生鞭”,用劉琨、祖逖典故。《晉書·劉琨傳》:“琨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善交勝己,而頗浮夸。與范陽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氣相期如此。”這里借此典故,以“祖生 (祖逖)”比白居易,而以劉琨自許,表現出作者對白居易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結語沉著有力,鏗鏘有聲。
上一篇:張祜《題金陵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仁裕《題麥積山天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