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辟之2
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歲久木大而花繁也。俗目為“瓊花”,不知實何木也。世以為天下無之,惟此一株。孫冕使訪之3,山中甚多。但多苦樵斧、野燒,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為人貴。孫傷之,作詩曰:“可憐遐地產4,常化燎原灰。”或曰:“此詩乃李文饒賦玉蕊也5。”
1本文是《澠水燕談錄》中的一則,標題為后人所加。后土廟: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廟宇。瓊花:相傳為我國古代罕見的名花。2王辟之(生卒年不詳):字圣涂,北宋人,著有《澠水燕談錄》。3孫冕:字伯純,北宋初人。4遐:遠。5李文饒:李德裕,字文饒,唐武宗時宰相,詩人。玉蕊:又名西番蓮,暮春開花,白色,蕊如冰絲。
【析點】 瓊花,世之罕見,號稱“東風萬木競風華,天下無雙獨此花”。揚州后土廟這株,因“木大花繁,潔白可愛”,更是名揚宇內,王禹偁曾有“春冰薄薄壓枝柯,分與清香是月娥”句,極狀瓊花的玉姿芳韻。孫冕使人遍訪此花,居然發(fā)現“山中甚多”,但“多苦樵斧、野燒”,“木不得大,花不能盛,不為人貴”。孫感傷而賦詩云:“可憐遐地產,常化燎原灰。”與王禹偁詩旨趣迥異。
瓊花叢居深山野嶺,本已不幸,但尚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辛夷塢》),獨懷一份幽韻。無奈又被加之以“樵斧”、“野燒”,變得貌若異類,乃至無有“瓊花”之名,鮮為人知。其實,人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南朝范縝有言:“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fā)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墮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側。”(《梁書·儒林傳》)而“落于糞溷之側”者盡管無奈,又何嘗能改變其被踐踏、不為人貴的命運呢?
本文并未細狀瓊花之態(tài),與一般詠物篇大異,作者寓深沉于平淡,借孫冕之口抒發(fā)了對人生命運無常的深深慨嘆。篇末一“或曰”起了小小的波折,可縱然是“李文饒賦玉蕊”,其意旨仍在產于“遐地”,化為燎原之友。這許多人借異地花木之榮枯自悼,恐怕是源于文人敏銳的感受性及“自古文人少達而多窮”的緣故吧
上一篇:《執(zhí)竿入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報袁淑明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