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楊慎2
《西域傳》3有度索尋橦之國。《后漢書》“跋涉懸度”注4:“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唐獨孤及《招北客辭》5:“笮6,復引一索,其名為笮。人懸半空,度彼絕壑7。”予按8,今蜀松茂之地皆有此橋9。其河水險惡,既不可舟楫10,乃施植兩柱于兩岸,以繩縆其中11。繩上有一木筒,所謂橦也。欲度者,則以繩縛人于橦上,人自以手緣索而進12,行達彼岸,復有人解之,所謂尋橦也。非目見其制13,不知其解。獨孤及之文,以十七字形容之,《西域傳》只四字盡之14,可謂工妙矣。
1度索尋橦(tong):這是古代邊荒地區一種渡河或山谷的工具,即在河或谷兩岸巖壁上系繩索,繩索上掛一木筒,渡河的人先縛于木筒上,用手攀援繩索而向對岸前進。度索:渡河用的繩索。尋橦:度索上懸的木筒。2楊慎(1488-1559):號升庵,明代文學家,有《升庵全集》。3《西域傳》:指《漢書·西域傳》。4跋涉懸度:即越過懸度山。懸度山,古代西域山名。5獨孤及:唐代文學家。6笮(zuo):用竹篾編的繩索。7絕壑:陡峭高深的山谷。8按:考證。9松茂:今四川松潘、小金川一帶。橋:指渡河的繩索,即笮。10 不可舟楫(ji):不可行船。11縆(geng):用繩索連接兩邊。12緣:攀援。13制:規模、式樣。14四字:指“度索尋橦”四字。
【析點】 這篇科技小品,作者是以考據體式行文的,征引了諸多古代對“度索尋橦”這一原始交通工具的記載,又以“目見其制”者的身份予以具體明釋、評述,將“度索尋橦”形狀、構制、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構建成因等,詳盡而真切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征引古文,不僅反映了“度索尋橦”創制的悠久歷史和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同時為下面具體而形象的表述文字蒙上了一層曠遠的歷史氛圍。具體明釋與評述,先從構建成因,即自然環境入手,這既和引文“人懸半空,度彼絕壑”自然銜接,又為下文具體說明“度索尋橦”的構造,使用方法做了必要的鋪墊?!昂铀U惡”、“不可舟揖”的自然環境,“以繩縛人于橦上”,人“手緣索而進”的使用方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使人驚魂動魄。作者的具體介紹與說明,似是信手拈來,實則依然沿著文章開頭的征引之文在層層考據。文章嚴而不板,活而不散。作者贊嘆《西域傳》與獨孤及之文為“工妙”,其實,《漢書》、唐文與這篇科技小品,簡約明晰,各具其妙。作者長期流放云南是人生途上的不幸,然而因此能為世人留下這篇富有文獻價值的美文,卻可謂后世人之幸也
上一篇:《幕士論蘇柳詞》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延州化石》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