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小池》宋山水詩鑒賞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絕句,是一首即景小詩。它象一幀立軸,淡淡幾筆,便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初夏景物圖: 一泓清泉靜靜地流淌; 幾株碧樹在晴空中搖曳,把自己的倩影投向如鏡的水面; 一池蓮荷剛剛綻出嫩綠的小葉,蜻蜓即已捷足先登,亭亭立于葉尖之上。活潑生動,清新幽靜,你似乎能聞到一脈馨香,感到一陣清涼,頓時神清氣爽,煩惱盡釋。
前人評楊萬里的詩,都強調一個活字,說他“乃事悟活法”。這首小詩,也活潑潑地跳蕩著一個活字。詩人通過細膩的觀察,獨特的體驗,著意刻畫初夏獨有的景物及其所給予人的獨特感受,又出人意表地以擬人法——泉眼、樹蔭非人,卻能惜流、照水、愛晴柔等——將它們活畫出來。于是,整個畫面便由靜而動,活脫脫地呈現于你的眼前,并以此闃無人跡、纖塵不染的幽靜、清新,令人沉醉流連。
宋詩講究理趣。楊萬里也特別看重詩的蘊藉。他曾把詩與茶比,茶味不是一下子就能領略的,需慢慢品味,詩也要如此。他提出 “去詞去意,而詩有在矣”,強調沒有蘊藉的詩算不得好詩。但他不象同時代的其他人,靠犧牲詩的情味來換取理趣。他說,“不是胸中別,何緣句子新”?從胸中識見與詩的清新活潑的聯系,要求通過新鮮活潑的詩情不露痕跡地表現詩的理趣。這首詩是實踐他的主張的一個成功的例子。整首詩全是即景,無一句題外話,但末兩句卻又融理入景,韻味無窮: 從荷葉的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韻; 從蜻蜓的角度看,又有求新愛美,反應敏銳,如饑似渴的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愈是品味,便愈見深厚甘醇。一首小詩卻能見出如此功力,詩人獨樹一幟,自成一體,又豈是偶然的呢!
上一篇: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秦略《少室山卓劍峰》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