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劉開·知已說
韓子云:“非知之難,處知者實難。”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虧名辱者,可不懼哉!
余觀穆生在楚,以未設醴而去【1】,未嘗不怪其恝然徑行,負疇昔知遇之意【2】。及見后世君子,處鄉里之間,其才氣學識,卓然異乎眾人。一旦受當事之知,遂心馳勢利,變剛正之操,以事媚悅。所求未獲, 己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殉私者,乃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3】。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 王侯有不屈之士, 將軍得揖客而身益重【4】。如使受知者, 皆讒諂面諛, 希迎意旨, 圖旦夕之安, 而忘其所有事, 卒使世之論者, 謂下無可取之實, 而上無知人之明, 此豈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 貴相知心。” 【5】光武 【6】知嚴光【7】之不能屈, 而不繩以君臣之法; 獻子【8】有友五人, 皆無獻子之家。故士之自負也愈大, 則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 逢破之賞識, 而即欲順從求悅者, 是不以道義自處, 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輕合者, 必易離。故其始必有所甚難, 而其終也, 至于久遠而不廢。信陵 【9】之客三千, 其最難屈者, 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 然卒賴其功力以建功人國, 顯名天下。
嗟呼! 非常特達之士, 亦未必不終為人用也。夫固可以禮屈, 而不可以勢束也。持尺寸之絲, 以系北溟之鵬【10】, 雖欲為之回翼, 豈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賢【11】, 猶未免出見紛華而悅。
吾誠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憂其繼也。
【注釋】
【1】 醴: 甜酒。《漢書 ·楚元王傳》:“穆生不嗜酒, 元王為之設醴。及王即位。忘設焉。穆生曰:“可以逝矣! 醴酒不設, 王意之怠。”
【2】 疇昔: 以前, 以往。
【3】 瀆: 怠慢。
【4】“將軍得揖客而身益重。”出自 《漢書·汲黯傳》:“大將軍青既益尊, 黯與抗禮。或說黯曰:‘大將軍尊貴,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耶?’”揖客, 古之專門作揖行禮之人。
【5】“人之相知, 貴相知心。”語出李陵 《答蘇武問》。
【6】 光武, 即東漢光武帝。
【7】 嚴光: 《后漢書·嚴光傳》:“光, 字子陵, 與光武同游學。光武繼位, 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帝除為諫議大夫, 不屈。”
【8】 獻子, 出自 《孟子》:“孟獻子, 百乘之家也, 有友五人焉。……此五人者,友也,皆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9】信陵:即信陵君,魏之公子,先從候生之計而救趙,后順毛薛二公之言以救魏,揚名天下。
【10】北溟之鵬:溟,海也。語出《莊子·逍遙游》。
【11】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的高足弟子。
【賞析】
知己,一個多么美妙而神圣的字眼!它是人類生活中的玉液瓊漿,是造化為了補償人生的痛苦而賜予的最高獎賞!人們常說,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平淡的人生。同樣,沒有知己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無聊的人生。法國作家蒙田曾經說過,“哪怕置身天國,如果沒有一個伴侶相陪而獨自漫游于那些偉大而神圣的宮殿里,也是并不令人愉快的。”
人類天生就是群居的動物,需要相互間的理解,真誠。但這又談何容易!只有真正的知己,才會向你捧上清純的心泉。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知己?他在哪兒?怎樣才能得到?這正是《知己說》所要回答的問題。
但作者又不是全面地探討知己的各個方面——在這短短幾百字的文章中實際上也不可能進行全面論述,而是通過對歷史上幾個著名的知己相交的典故的敘述,以及他對社會人生的仔細觀察、體味、思考,突出地在知己如何相處上表明了他的看法:“不屈道以殉私,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這正是作者高明之處,甄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點為突破口,然后長驅直入,層層鋪開,讓思想的浪花在讀者的心靈中飛進!如果作者面面俱到,平均用筆,反使文章雜亂無章,膚淺而不深刻,這和軍事上集中使用兵力的道理是一樣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千古知音難覓,知己難求。作者第一句話就為全文的思想基調定好方向:“韓子云,非知之難,處知者實難。”意思是說了解一個人并不難,和一個相互理解的人相處才是真正的難。的確,無論一個人的經歷多么曲折,學問多么高深,性格多么內向,總有可能在現實社會中找到一兩個“知己。”但也正是因為了解雙方在言談舉止中比較隨便,往往在生活細節上得罪對方;或者雙方一些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也不能再逃過對方敏銳的眼光,因而會覺得對方并不像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高尚、純潔、富于智慧,不可避免的產生某種程度的隔膜。當這種隔閡發展到其中有一方不能忍受的地步時,雙方原本建立在了解上的知己就分道揚鑣了。“我們在月光中相遇,卻在陽光下分手。”這是知己難處的一個方面。
更進一步說,雙方一旦成為知己,他們的思想、言談、舉止就必不可免地會互相影響, 如果能夠彼此取長補短, 學習上互相幫助, 生活上互相關心, 事業上攜手共進, 就能使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 揚名立業; 如果知己間不但不能從對方身上獲取對自己身心有益的營養, 反而狼狽為奸, 那么發展下去, 一不謹慎, 就會身敗名裂, 難怪作者感嘆:“士以遇知己而名著, 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虧名辱者, 可不懼哉!”這是知己難處的另一方面。
從知己難處及知己相處的重要意義, 轉到下文著重論述知己如何相處, 就順理成章了。于是作者就引用了王元與穆生交游的典故, 提出了自己對知己的看法。
據 《漢書 ·楚元王傳》:“穆生不嗜酒, 元王為之設醴, 及王戊即位,忘設焉。穆生曰‘可以逝矣! 醴酒不設, 王之意怠。’”對穆生的這個行為,作者最初很不理解。及后來親見鄉間一些飽學之士“心馳勢力, 變剛正之操, 以事媚悅”, 結果“所求未獲, 己為天下所非笑。”這時作者才明白, 穆生這樣做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聲, 無趨炎附勢之嫌, 又避免了日后楚元王的冷遇——“醴酒未設”僅僅是“王之意怠”的一個信號, 一個開始,同時也成就了元王富貴不忘貧賤之交的好名聲, 而元王昔日對自己的厚待也更加突出了, 確確實實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作者由是認為真正的知己應該“不屈道以殉私”,“善處交游以全人己之美。”
那么, 如何“善處”才能“全人己之美呢? 作者繼續從士的角度分兩個層次進行論述。
從“士”的方面說, 首先必須做到“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瀆, 是怠慢之意。作者認為, 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交知己, 不能一味溜須拍馬, 專事奉承阿諛, 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也不能慢待冷遇。的確, 各人的社會地位, 文化教養等是會有差距的, 但他們的靈魂是平等的, 人格是一致的。人們與知己相處的動機雖各不相同, 但希望在知己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是共同的。另一方面,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存在, 只有真誠地指出這些缺點錯誤, 而不是一味隱瞞粉飾, 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知己。相反, 如果士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 就“讒諂面諛,希迎意旨, 圖旦夕之安”的話, 那么, 世俗之人就會評論“下 (指士) 無可取之實, 上無知人之明。”換句話說, 就是既不能“成己之美,”又不能“成人以天子之尊, 尚不能迫嚴光為己用, 豈不說明士“固不可以勢束”嗎?而信陵君禮賢下士, 終如愿以償, 不又暗示著士“可以禮屈”嗎?
議論文論據貴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用典用事要切入題旨, 以一當十。例如信陵君的典故就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除上面提到的兩個外, 還暗援了“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諛。”據《史記·信陵君列傳》, 信陵君為王侯公子, 而侯生不過是一介看門人, 毛公是賭徒, 薛公則市井中沽酒為生,然而信陵君“置酒大會,虛左自迎”(“左”表示尊貴)才請到。毛公、薛公則是信陵君徒步去結交來的;可見此三人皆無諂媚之嫌,而信陵君禮賢下士,低就市井之徒,也無怠慢之虞了。可見作者在選典上的良苦用心。
結句從孔子高足子夏猶在求“紛華”與“學道”二者之間猶豫不決,而為有志于潔身自好的高士憂慮。實際上也就是憂慮當今無士,知己難尋,與文章開頭的“知之難,處知者實難。悲夫!”相呼應。
縱觀全文,作者以知己相處為核心,引經據典,分別從“士”和“上”的角度層層剖析,段落分明,條理清晰,用典精當,并通過典故緊密上下文的關系,使篇章結構勻稱而又融為一體。但文章典故過多,總共有六七個,因而似嫌難懂,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劉開生數月而孤,一生貧苦,早年曾做放牛娃謀生,但經刻苦自勵,終成大才,致有“國士之譽”。管同稱他的文章“辨博馳聘,氣光發露,不可掩遏,”姚鼐稱譽其文:“命意遣詞俱善,世不可無此議論,亦不可無此文。盡力如此做去,吾鄉古文一脈,庶不致斷絕矣。豈獨鼐一人之幸也哉?”由于姚鼐“盡授以文法,游客公卿,才名動一時。”(《清史·文苑傳》)或者由此有感遇之恩,所以才引動他撰寫的《知己說》一文的吧。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石鐘山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