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葉夢得·水調歌頭》葉夢得
葉夢得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①。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攲斜②。為問山翁何事③,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④。徙倚望滄海⑤,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⑥。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⑦,邊馬怨胡笳⑧。誰似東山老⑨,談笑靜胡沙⑩。
注釋 ①霜信:霜期來臨的消息。黃花:菊花的代稱。②微路:小路。攲(qī):傾斜不正。③山翁:指西晉人山簡。山簡字季倫,“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第五子,鎮守襄陽時,值天下紛亂,山簡優游卒歲,好酒常爛醉如泥,時人稱為“山公”。此處乃作者自稱。④拚(pàn)卻:甘愿舍棄而不顧。卻,語氣助詞。雙華:雙白。⑤徙倚:徘徊、流連。⑥“歸來”二句:化用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之句。⑦冉冉:漸飛之貌。新雁:南歸之雁。⑧胡笳(jiā):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⑨東山老:東晉謝安(字安石)出仕前曾隱居會稽東山(今浙江上虞西南),故稱“東山老”,謝安出仕后在淝水之戰中指揮東晉擊潰前秦苻堅百萬大軍。⑩胡沙:猶言“胡塵”,代指入侵中原的胡兵。
鑒賞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葉夢得罷尚書左丞而歸烏程卞山(今屬浙江湖州)。四月,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此年冬天則避亂于縉云(今屬浙江),與葉氏宗族另一派居縉云的伯叔昆弟子侄詩酒為樂。本詞據今人王兆鵬《葉夢得年譜》所斷,則當作于此年秋天,當時金兵南侵,戰事吃緊,詞中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上闋主寫秋景,兼發感懷。唐劉禹錫《秋詞》言“自古逢秋悲寂寥”,開頭二句寫向晚秋色,秋霜黃菊,卻不似一般寫秋的詞句那樣慘淡、蕭瑟、悲涼,而是描摹出一派明朗清爽的寒淡暮色。次二句點明一個曲徑通幽、幽微僻靜的所在,“小窗”“低戶”“微路”的場景大概便是詞人閑居之所了,“深映”則顯示幽深,“攲斜”則暗示閑情。然而“秋還暮。小窗低戶”(《點絳唇》)的雅致情景并不能掩飾作者心中難以釋懷的愁緒。一句“為問山翁何事”的追問,由寫景轉入抒情,從外部世界轉入內心世界,于平靜處起波瀾。詞人心憂“流年輕度”,為何甘愿鬢染霜華呢?既然光陰飛逝,作者內心真如前面描寫得那樣閑適么? 作者并沒有立刻作答,而是宕開一筆,“望滄海”,卻見“天凈水明霞”。詞人心中的隱憂化為眼前滄海之霞光、碧空之明麗,融情于景,意味悠長,從而使得上闋節奏起伏有致,為下闋的抒情感懷蓄勢。
下闋首三句三字一頓,鏗鏘頓挫,節奏立刻緊張起來,彌散開一股沉郁蒼涼之氣。“空飄蕩,遍天涯”暗指作者歷靖康之變,遭受南渡的流亡遷徙之苦,胸中的悲憤溢于紙上。一個“空”字照應上闋的“流年輕度”之慨。次二句化用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之句,節奏舒緩下來,與上面的激蕩情緒對比鮮明,點明作者心生歸隱志向。接下三句以“卻恨”二字領起,筆鋒再轉,寫自己面對國家殘破、金兵南下的艱難時事,即“悲風時起”所暗喻的國家頻頻不幸時難以安心歸隱的無奈選擇。新雁冉冉、胡笳邊馬的意象,化自東漢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之句,暗寓指中原淪陷,金兵南進,國家難保的險惡局勢。“新雁”南歸總有北返的一天,可南渡的宋人何時才能北上收拾舊山河呢? 其中亡國哀傷之音低沉郁結、蒼涼而悲憤,至此可知上闋所鋪陳的“小窗低戶”的閑情僅僅是表象而已。下闋從對南渡漂泊的感嘆,到歸隱志向的申述,再過渡到對時事艱難的悲哀無奈,情緒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敘述入詞,拓寬了詞的境界與內容,可謂得蘇軾主張“以詩人詞”的精神。后人亦多稱葉夢得詞風近于蘇軾,并非虛言。
全詞末二句反用唐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句,以“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的無奈慨嘆收束全詞。南宋的處境與當年的東晉何其相似,然而東晉尚有謝安“談笑靜胡沙”,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可是南宋抗金良臣如岳飛、張憲、趙鼎等,或殺或貶,凋零殆盡,如此時局,詞人怎能不心生隱志,歸隱后又怎能放得下,只得借太白之句一抒胸臆,到底心中之意難以平靜。(孫棣)
鏈接 葉夢得撰《石林燕語》。葉夢得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歸隱湖州,宴游之余,隨筆札記故實舊聞及古今嘉言善行,著為是書,凡十卷。所記多有關當時典章制度、瑣聞軼事,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詳,足以補史傳之闕。書成于南宋初年,有作者自序。建炎二年(1128)由其子編集成書,后人略有增益。是書頗有記憶失真、考據未詳之處,南宋時有兩部糾謬之作:其一為汪應辰所作《石林燕語辨》,凡二百零二目,于本書多有辨正,今有《儒學警悟》《叢書集成初編》等本。其二為宇文紹奕所作《石林燕語考異》,考證縝密,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參驗諸本,校勘補正,凡五十八條,附于本條下,相輔而行,有《琳瑯秘室叢書》《說郛》等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標點本,保留《考異》全文,并以汪應辰《石林燕語辨》附錄于后,頗便參閱。
水調歌頭
葉夢得
次韻叔父寺丞林德祖和休官詠懷①
今古幾流轉,身世兩奔忙。那知一丘一壑②,何處不堪藏。須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鄉③。雅志真無負,來日故應長④。問騏驥,空矯首,為誰昂⑤。冥鴻天際⑥,塵事分付一輕芒⑦。認取騷人生此,但有輕篷短楫,多制芰荷裳⑧。一笑陶彭澤⑨,千載賀知章。
注釋 ①次韻:也稱“步韻”,是作舊體詩的一種方式,依照所和詩的用韻次序寫和詩。此處次韻的對象是叔父林德祖的《休官詠懷》。②一丘一壑:《漢書·敘傳上》:“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隱在野,放情山水。③扁舟:指隱遁。晉張方有《楚國先賢傳》:“勾踐滅吳,謂范蠡曰:‘吾將與子分國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終不返。”相踵:互相追隨。水云鄉:水云彌漫、風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隱者游居之地。④雅志:平素的意愿。⑤騏驥:駿馬。⑥冥鴻:漢揚雄《法言·問明》:“鴻飛冥冥,弋人何篡焉。”李軌注:“君子潛神重玄之域,世網不能制御之。”后因以“冥鴻”喻避世隱居之士。⑦分付:交付。輕芒:谷類種子外殼上的細刺。此處喻指微不足道之事。⑧輕篷短楫:即乘扁舟,喻指主動歸隱。制芰荷裳:化用戰國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屈原借此比喻自己美好的品質。此處指因錯被貶黜,幽居在野。⑨陶彭澤:即陶淵明。東晉陶淵明曾為江西彭澤令。
秋江漁隱圖 【明】 姚綬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隱退是困擾葉夢得晚年的一件大事。清葉廷琯編《石林先生兩鎮建康紀年略》載:“詔以資政殿學士左中大夫知建康府事兼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先生辭免,上不允。”時值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葉夢得才55歲,已有退意。紹興三年至七年隱居卞山。紹興八年,他三辭不允,才復領職再帥建康,且此后五年中,每歲都有請退的狀文。與朝廷政見不合從而選擇隱退,又心有不甘,這種矛盾如夢魘般折磨著詞人。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開頭有:“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本詞正是以詞的形式討論“大隱”“小隱”或說“真隱”“假隱”的問題。
上片破題兩句氣勢磅礴,統領全詞。意為世代雖幾經流轉,不變的是士人們仍需面對一個首鼠兩端的問題:出仕抑或隱退。這個難題令人兩頭奔忙,精疲力竭。而詞人給出的解法異常鮮明:不要欺騙自己,若真想隱退,隱居哪里不可以? 為什么非要“一丘一壑”?語帶嘲諷。下文更戲謔地推理道:試想,如果所有人都信奉超然物外的隱士哲學,都蜂擁遁入山林,那么為隱士所津津樂道的“水云鄉”,豈不人滿為患,與市屠又有何區別?反倒成了一個悖論! 上片末五句語出平和,卻是平地一聲驚雷。
我們可以體會到,上片有一個比較明晰的對話者,作者仿佛憑借自己的閱歷向年輕人指點著人生之路;但到了下片,詞人好像離開了這個對話者,而把自己鎖在一間空曠的房子里: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引起巨大的回聲,反射回自己,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對話者。首先他自比騏驥,自嘲說騏驥你再矯首昂頭也是惘然,你雖有凌霄之志,可是隱居之途是自己選擇的,怎么可以反復無常呢?你既然要把自己打扮成隱士,要做世俗之網不能左右的冥鴻,將塵事看輕如一根沒有分量的麥芒,就不能再有“矯首”的幻想。這可以說是詞人的誅心之論,反思力度重可千鈞。古代文人最忌沽名釣譽,但考取功名是跟報效祖國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不算;然而一旦發誓隱退,就等于把自己與天下事斷開,這時再有任何出山的想法,自己都會覺得動機不純,更遭其他隱者蔑視。接下三句頗有情趣,詞人把古往今來的隱士歸為兩類:一類是范蠡防殺身之禍的“輕篷短楫”主動隱退型;一類是屈原因政見不合得罪權貴從而被罷黜的“制芰荷裳”被動隱退型。耐人尋味的是,詞人雖然與朝廷政見不合,但他并不會被罷黜,因為國難當頭,即使維持現狀,朝廷也需要他支撐一陣;他最終選擇主動隱退,實際上是事情還沒發展到引來殺身之禍的程度,但若他激進如岳飛,就可能朝不保夕了。正是這種微妙的政治天平使詞人每時每刻都在作刀鋒之舞,因而身心交瘁,最終決定不如歸去。這也是為什么他要一反常態,一笑陶潛,笑這位所有隱者的楷模:一個小小的彭澤令,說罷官立即就可以罷的;而自己,歲歲年年提出辭呈而朝廷不允,起用自己又打壓自己,慘淡經營,豈是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理由就能搪塞過去的?倒是賀知章,生逢盛世,仕途坦蕩,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御制詩以贈行,衣錦還鄉,后世人也容得他益發放誕——在官展宏圖,在野享清福,人生如此,也算圓滿。詞人反觀自己的落魄,顯然對他推崇備至,呼為“千載賀知章”。行文至此,曲終而義未盡。
這篇詞頗為特殊,讀到深處,會猛然覺察葉夢得平靜的詞風下也有異常激烈的一面。本詞下片詞人對自己的思想作了毫無情面的暴露剖析,對自己尷尬境遇的一唱三嘆,顯得極其哀婉動人。以論為詞而能至如此境地,葉夢得的時代,大概沒有第二人了。(沈德瑋)
水調歌頭
葉夢得
癸丑中秋
河漢下平野①,香霧卷西風②。倚空千嶂橫起,銀闕正當中③。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誰和,何事偶君同。莫恨歲華晚④,容易感梧桐。攬清影,君試與,問天公。遙知玉斧初斫⑤,重到廣寒宮。付與孤光千里⑥,不遣微云點綴,為我洗長空。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注釋 ①河漢:銀河。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②香霧:指霧氣。③銀闕: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為仙人和天帝居所。后代指明月。④歲華:時光、年華。⑤“遙知”句:比喻恢復疆土。⑥孤光:孤獨的光,單獨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山水圖 【清】 萬壽祺 江蘇省美術館藏
鑒賞 此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中秋,此時葉夢得已離建康任,歸居卞山(今屬浙江湖州)。
開頭四句描寫中秋之夜的景況——曠野之上銀河橫貫長空,周遭是層巒起伏。詞人起調甚高,運開的氣勢極宏。“平野”“千嶂”“卷”“橫”使開篇境界極闊,力道十足。而作者偏偏又在四句中加進“香霧”“銀闕”這樣柔和的意象,恰好調和前面四詞至剛的風骨,令詞句剛柔并濟,不至失于粗豪。次三句調子立刻轉低,豪氣化為逸氣。此處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之“我醉歌時君和,醉倒君須扶我,惟酒可忘憂”,取了東坡的放曠,舍了其中自然天成的狂氣,又添一分孤獨落寞于其中。下面二句調子則又低一層,由放曠轉為感懷,嘆年華已老,秋景傷情。上片由景入情,從高昂到低回,一波三折,蓄足了情感的勢頭,卻藏起了感懷的由頭,為下闋的一吐胸臆鋪墊。
下闋開始一反上闋末尾的纖細感觸,大有氣吞虹霓之勢。“攬清影”“問天公”,隱有太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氣概。次二句用“玉斧修月”的典故,抒發還我河山的壯志。此二句用明月承接了上面提到的問青天,同時點到了“癸丑中秋”的主題。接下來三句繼續借景抒情,以明胸中之志。只希望夜空上沒有云朵,只有月華一片,洗盡長空。此言表面是寫秋夜月色,實則與上文典故相承,寄寓了詩人重整山河的愿望,希望能驅走胡虜,還中原河山一片清靜。鑒于作此詞時作者因時局原因歸隱在家,也可能還寄予了南宋朝廷政治清明的殷殷期望。最后二句依然保持了貫穿下闋的高調,甚至更進了一步,對自己的狂氣直言不諱,與后來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中老當益壯的豪情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衰翁”一詞常被葉夢得用作自稱——“歲晚忽衰翁”(《水調歌頭·濠州觀魚臺作》),“問衰翁”(《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莫學衰翁樣”(《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衰翁”的自稱,與作者詞中流露出的雄心壯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文字富有張力。
此詞上闋從景寫到情,調子從高到低,從開到合。下闋一轉,直抒胸臆,調子始終不降,以中秋之月寫報國之情,慷慨狂放,是葉夢得晚年豪邁風格的典型之作。(孫棣)
水調歌頭
葉夢得
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①。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②。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③。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④,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⑤。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⑥。平生豪氣安在,沉領為誰雄⑦。何似當筵虎士⑧,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⑨。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⑩。
注釋 ①九月望日:指紹興八年(1138)農歷九月十五,此時作者已62歲,再帥建康府。曾慥輯《樂府雅言》收錄該詞,題前小序為:“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前一夕大風,是日始寒。”知此詞系有感于將領岳德的勇猛而自傷衰老無力報國而作。②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歷10月23或24日。“秋事”句:即“西風促秋事”。秋事,即秋收、播種等農事。逢霜降時,黃河流域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正忙于播種三麥等越冬作物,故說“促”。③“寒聲”二句:意為開始還只隱隱地感到一點秋涼之意。寒聲,西風中萬木蕭瑟之聲。隱地,隱約之意。④起瞰:起身登城,俯視四周。關河:指北方大片被金人占去的領土。寥落:冷落。⑤疊鼓:戰鼓聲緊而密。雕弓:雕飾文采的弓。⑥衰翁:詞人自稱。⑦沉領:疾病沉重。⑧當筵:席間、當場。虎士:勇猛之士,此指將領岳德。⑨“雙雁”句:形容岳德箭法超群,能一箭雙雕。遙空,猶高空。⑩云中:指云中郡,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此借指馮唐薦魏尚重守云中事。漢武帝時求薦賢良,有人薦馮唐,馮唐已老不能用。這里自稱“老矣”,是以馮唐自比,但希望朝廷能派魏尚一類守將御邊。
山水圖 【元】 倪瓚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中國詩詞中,表現華發滿頭、來日無多而功業未就、壯志難酬的篇章并不少見,然而這篇詞作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雖然也悼惜流年,也感嘆衰病,但這些是建立在“與客習射”的雄壯背景上,通過與“當筵虎士”的對比來表達的,因而衰颯中透露著高遠和豪邁,絕無柔靡習氣,加上字里行間浸潤的愛國熱情,給人以強烈的振奮與鼓舞。
詞的上片從秋聲、秋景入手連出四句,點明習射活動的季節。霜降之后,碧空清遠,而詞人蓮花妙手用一“靜”字來形容視覺,達到通感之效。“促”字將西風、秋事擬人化,凜冽西風似一陣陣催促著秋事趕快進行,若聯系次年(1139)金元帥兀術南侵江淮的緊迫局勢,“促”更暗含詞人身為建康府統領,對于據江守險軍需供應的關心甚至焦慮的心態。“寒聲”又是一個通感,起初風打秋木只是隱約作響,深夜后,居然如同魂靈般整個地進“入”了梧桐:不是一響而過,而是直入其枝葉深處。梧桐葉寬而薄,鳴響不已。幾個字就完美地刻畫出寒冷逐漸浸染大地的過程。接著轉筆寫人事。“起瞰”二字雖平淡,但思緒已見蕩動。登“高城回望”,破碎的山河霎時一覽無余,不禁悲從中來:“寥落關河千里”,由于趙家王朝乞降誤國,自己有心殺敵,無力回天,憤懣愁苦堵塞心頭,那就不妨借酒澆愁,同君一醉罷! 急起急收,氣韻險峭。這時鼓點密集,東方欲曉,演武場上到處馳騁著“飛騎引雕弓”、一以當十的猛士。這種場面,一掃上文自己因見“寥落關河千里”而生的陰霾情緒,傳達出詞人仍對“收拾舊山河”抱有希望。
上片有如一幕戲曲的布景,鋪墊完畢,下片正式演出習射歸來、席間賓客筵談的折子。“歲將晚”指詞人年事已高,“客爭笑”是賓客對剛才習射時彼此表現的爭相夸美。賓客的正當壯年、驍勇善射與自己“病不能射”形成鮮明對比,年華已逝,心底頓時涌起一股凄然。“問衰翁”,其實是衰翁因此而自問——“平生豪氣安在,沉領為誰雄?”——也似是詞人感到年富力強的賓客們在質疑自己:“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種心情一如他在另一首《水調歌頭》中言:“歲晚忽衰翁。功業竟安在,徒自兆非熊。”但自己并不消沉,因為他欣慰地看到:以將領岳德為代表的宋士們武藝高強,“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箭之所指,所向披靡。最末兩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援引馮唐典故,進一步凝練了全詞的情感,把思想境界推向高潮:新老代謝乃人世規律,只希望沉舟側畔能有千帆,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只要救國人才源源不絕、薪火相傳,那么自己便老而無憾,于心可安矣!
此詞引人注目之處是詞人內心對烈士暮年的掙扎和反抗。小序里“偶病”兩字,謂自己之病,只是偶然,弦外之音,是詞人害怕他人借生病為口實否定自己,一種老者特有的不服老之心呼之欲出。比之蘇軾那種“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耀武揚威”,和辛棄疾“可憐白發生”的全然崩潰,葉夢得的“回首望云中”顯示了他花甲之際的睿智。(沈德瑋)
集評 俞陛云:“此詞上闋起結句咸有峭勁之致。下闋清氣往來,十句如一句寫出,自謂豪氣安在,其實字里行間,仍是百尺樓頭氣概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葉夢得撰《石林詩話》。此書三卷,約成于南北宋之交,論詩強調自然含蓄、“天然工妙”,反對“用巧太過”“序事傾盡”,認為詩家妙處“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由此出發,作者高度評價杜甫和王安石,說杜甫的七律“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王安石“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對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頗多稱美之辭,但又指摘他們詩歌中的缺點,如說歐陽修“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復問”,蘇軾詩打“險諢”、用歇后語而致詩義不顯,黃庭堅“貪于得韻”而顛倒用字等。全書持論較為公允,多有精深之見。作者系“紹述馀黨”,《四庫全書總目》認為他推尊王安石不一而足,而暗地貶抑蘇、黃等元祐黨人,此論似未確,其實作者對王安石早期詩歌“不復更為含蓄”和杜甫《八哀詩》“傷于多”的缺點,亦加以指出。此書論詩宗旨和以禪語論杜詩的方法,對嚴羽《滄浪詩話》有較大影響。
水調歌頭
葉夢得
送八舅朝請①
江海渺千里,飄蕩嘆流年。等閑匹馬相過,乘興卻翛然②。十載悲歡如夢,撫掌驚呼相語,往事盡飛煙。此會真難偶,此醉且留連。酒方半,誰輕使,動離弦。我歌未闋公去③,明日復山川。空有高城危檻,縹緲當筵清唱,馀響落尊前④。細雨黃花后,飛雁點遙天。
注釋 ①朝請:依漢律,諸侯春天朝見皇帝叫朝,秋天朝見皇帝叫請。后泛稱朝見皇帝。②等閑:輕易、隨便。匹馬相過:即“白駒過隙”之意,形容時間過得快。翛(xiāo)然:無拘無束貌。③“我歌”句:意為曲未終而人已去。闋,曲終。④尊:同“樽”,酒器。
山水花卉圖(之一) 【明】文嘉 廣東省博物館藏
鑒賞 此詞的主題是寫離別酬唱。起句寫與八舅平素相隔千里,杳無音信,時光易逝,不想未曾見面已多年。而這回偶然碰面,高興自是高興,也使詞人意識到自己在外飄蕩無定的辛酸,他感喟人生際遇浮如轉蓬,只得興“嘆流年”。由故人久別重逢,聯系到年華虛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自上次與八舅道別,自己雖說好像過得無拘無束,興會所至,自行其是,“乘興卻翛然”;但“十年一覺揚州夢”,也須等到十年之后才驚覺是夢幻,其間白駒過隙,徒然荒廢了時日。可以說,重逢八舅,從一個側面激發詞人反思以往的生活方式。“十載悲歡如夢”,一語難盡,浮生宛若泡影,兩人曾一起經歷的往事,很快就被時間淹沒。促膝敘舊時,詞人不禁喜出望外,“撫掌驚呼”。這猶如剎那的芳華一現,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回憶總歸是回憶。八舅此趟還須朝見,只是順道路過,“此會真難偶”,不大醉一番,豈不遺憾?上片末句“此醉且留連”頗有倒敘的作用,看似回憶酒宴大醉的痛快和使人流連,其實是為引出下片與八舅對酒的情景做鋪墊。
下片前五句寫飲酒惜別,寫得非常細膩。人到動情處,對萬物都變得敏感,仿佛世間一切只因己而起,如唐杜牧贈別時說“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同理,平時酒樓間彈奏的助興小曲,今天聽來都像脈脈離歌。詞人因此有點微怒,質詢道“酒方半,誰輕使,動離弦”? 而輪到詞人為八舅送行哼唱時,時辰已到,八舅需打點起行,歌未盡而人將去。“明日復山川”,不僅指八舅踏上旅程,也指離別后自己要繼續飄蕩。但詞人好像不忍說“我們將又要各奔東西,何日再會,沒有定數”,只把關山迢遞含蓄地以“山川”一詞一帶而過。八舅走后,空留詞人,坐在高聳的酒樓里,四周清虛無人語,繼續那未唱完的歌曲。離歌雖為離人唱響,但離人是聽不見的;本為排遣離愁而清唱,想不到云間回蕩的歌聲最終沉甸甸地落回自己的酒樽之前,更加深了惆悵,真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諷刺意味。詞末收拾心情,遙望天宇,一陣秋雨一陣涼,等菊花凋謝殆盡,南遷的雁群就要來點綴蒼穹了。“點”字用得極妙,應是化用唐白居易“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之句而來。鴻雁歷來象征思念,末句也等于預先寄托了詞人對八舅良好的祝福。“細雨黃花后,飛雁點遙天”,也仿佛讓我們看到詞人默默步下酒樓臺階、形單影只打道回府的情景。(沈德瑋)
上一篇:《兩宋詞·米芾·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葉夢得·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