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入蜀記·(節選三)》原文與賞析
陸游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江山雄麗,大勝秭歸; 但井邑極于蕭條,邑中才百余戶,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無片瓦。權縣事秭歸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 是日重陰, 微雪, 天氣飄, 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云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復,秀麗可愛。白云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予自吳入楚,行五千余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云者,而止在縣廨聽事之后。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于亭中,其樂無涯; 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云:“群烏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絕無一烏,不知其故。泊清水洞。 洞極深, 后門自山后出, 但闇, 水流其中,鮮能入者。歲旱祈雨,頗應。權知巫山縣左文林郎冉徽之,尉右迪功郎文庶幾來。
二十六日,發大溪口,入瞿唐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然。水已落,峽中平如油盎。過圣姥泉,蓋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可怪也。晚,至瞿唐關,唐故夔州,與白帝城相連。杜詩云: “白帝夔州各異城”, 蓋言難辨也, 關西門正對滟堆。 堆, 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漲時,水又高于堆數十丈。”肩輿入關,謁白帝廟,氣象甚古,松柏皆數百年物,有數碑,皆孟蜀時所立。庭中石筍,有黃魯直建中靖國元年題字。又有越公堂,隋楊素所創。少陵為賦詩者,已毀。今堂,近歲所筑,亦甚宏壯。自關而東,即東屯,少陵故居也。
陸游于乾道五年 (1170) 12月出任夔州 (今四川奉節) 通判,次年5月18日,他由山陰出發,經過長途跋涉,于10月27日抵達夔州。《入蜀記》是作者以清新活潑的筆調,真實生動地逐日記述了他的這次赴任之行。沿途古跡名勝、山川景物以及風土人情盡著于筆端。《入蜀記》凡六卷,這里節選的只是第六卷中的幾個片斷,主要記寫了他旅經長江三峽的見聞。
陸游從山陰去夔州赴任,歷時五個多月,行程千余里,這是他日記中行經長江三峽的三個片斷。
第一個片斷是寫他于10月21 日經過巴東縣的情景。巴東縣在南宋時期是一個僅有百余戶人家的小縣城,一到縣城,他先注意到縣里的建筑,他看到自縣衙以下,至一般民舍全為茅草所筑,憑著作者這細心的觀察足以反映出巴東縣是一個既偏僻又貧窮的地方。但作者筆鋒一轉,又著意寫了這里與其它地方不同之處。這里曾經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準作過縣令的地方。陸游由于仰慕前賢,一到縣上就先拜謁了寇公祠堂,登臨寇公所建的秋風亭。陸游在憑吊寇準的同時,抒發了自己無限惆悵的心情,“始有流落天涯之嘆。”宋王朝自偏安江南以來,國力日下,百姓顛沛流離,這與寇準時期已大不相同,他觸景生情,自然心情是極為沉重的。陸游在這里又著力描繪了自然環境。進一步襯托他的心境。天氣陰沉,不但下著雪,還刮著大風,這種凄涼、蕭瑟的景象,正和他沉重的心情相一致。
盡管如此,然而這里卻有著與眾不同的優美環境,“南山重復,秀麗可愛”。白云亭為“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而白云亭外,有雙瀑從石間飛瀉而下,如跳珠濺玉。更有意思的是,這白云亭的所在正在縣衙后邊,作縣令的人甚至可以在亭中成眠、就餐。通過這些對景物的描寫,可以看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但是。就在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縣城,令陸游不解的是,為什么竟然常常兩三年之久縣令的位子空懸,沒有人愿意到這里來作縣令呢?盡管作者在這里沒有直接說明原因,但從作者的疑問語氣里已不難看出他對朝廷的腐敗、官吏們貪圖安逸的不滿,從而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第二個片斷,是作者對巫山的描寫。10月23日,陸游來到巫山縣,他拜謁了城東的神女廟。從神女廟望去,可以看見對而的巫山。巫山是長江巫峽的名勝,唐劉禹錫的《巫山神女廟》 詩中曾寫道:“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而陸游在文中描繪得更為具體,“峰巒直上霄漢,山腳直插江中”。人們評論說,華山、衡山和廬山都不能與之比奇。巫山有十二峰,但十二峰不可能全看到,所見者只有八九峰,而這中間最纖麗奇俏者要數神女峰了。神女峰的得名是說峰頂兀立著一個宛如少女的石柱,它亭亭玉立,被人們視為神女的化身。又據記載,神女峰又稱“望霞峰”,是說它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每天又最后一個送走晚霞。陸游在文中還引用了“夏禹見神女”的傳說,據《禹穴紀異》所記,神女從東海游玩歸來,路過巫山,當時夏禹正為治水而駐扎在巫山下,于是神女命令侍女將符書送給了夏禹,并派她的一些部下幫助夏禹治水。當陸游來到這里,眺望神女峰的時候,神女峰的景色格外奇特。這一天,天空晴朗,沒有云煙,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云飄浮,似鳳凰、仙鶴在翩翩起舞,經作者生動的描繪,這秀麗、挺拔的神女峰如突兀眼前,令人心向神往。
臨離開巫山縣時,陸游又饒有興致地游覽了清水洞這樣一個幽深而奇險的山洞,洞極深,后門自山后出,水流其中,很少有人能進去過。然而具有堅韌不拔精神的陸游,在這里也留下了他的足跡。
第三個片斷是作者對瞿塘峽和瞿塘關的描述。陸游于10月26日從大溪口出發,進入瞿塘峽。瞿塘峽東起巫山縣大溪口,西止奉節縣白帝城,長約8公里,自古以雄奇險峻著稱。臨江岸,崇山峻嶺,高聳入云,峭壁千仞,宛若刀削,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白居易《夜入瞿塘峽》詩云:“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陸游移舟到了瞿塘峽,四顧景色,仰視藍天,自然就會聯想起白居易的這首詩。而他對瞿塘峽是這樣描述的:“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然”。他又形容長江的水平靜無波,如同盆油在閃光。看到這樣的景色怎能不使人心曠神怡,陶醉其中呢? 自古以來,描繪三峽的人很多,而像陸游這樣,只寥寥幾筆,就將瞿塘峽的景色描繪得這樣逼真,比喻得如此恰當,實屬少有。
當天晚上,陸游行至瞿塘關。唐代稱為夔州,自古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夔門是瞿塘峽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而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納長江水于一門而入,水深流急,波濤洶涌,奔騰呼嘯而下。而夔州與白帝城相連,杜甫詩中有“白帝夔州各異城”之句,這正是說,此二地相連,人們是難以分辨的。
陸游在文中,不僅對夔州的地理環境作了介紹,而且對夔州地區的許多名勝也一一作了描述。筆調簡捷,寓意深遠,無一不寄托著對前人的仰慕和傾注著自己對祖國壯麗山河無限熱愛的情感。
夔州西門正對面的滟堆, 是一處用碎石堆起的高幾十丈的堤, 但這幾十丈高的大堤并不能完全檔住江水,一到夏秋水漲時節,江水竟會高出石堆數十丈,從作者的描寫中,人們不難想見長江水勢的變化多端,長江真不愧是舉世少有的水流。作者入夔塘關后,拜謁了白帝廟,白帝廟是祭祀公孫述的廟宇。公孫述于東漢建武元年在四川稱帝。白帝廟歷經數代,氣象古老,那里有數百年的蒼松,有后蜀時期的碑石,庭中石筍上有北宋黃山谷于靖國元年 (1101) 的題字。另外,陸游還記寫了他游覽宋代重建的隋開國功臣楊素所建的越公堂,以及杜甫在夔州東屯的故居等情景。
讀著陸游的《入蜀記》,真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和作者一起到了巫山,到了夔州,飽覽了那里的風光,遍游了那里的名勝古跡。
上一篇:陸游《入蜀記(節選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