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
解籜初聞粉節香①,拂云又見影蒼蒼。
鳳凰不至伶倫老②,無奈荊榛特地長③。
長憶前朝李薊丘④,墨君天下擅風流⑤。
百年遺跡留人世,寫破湘潭夢里秋⑥。
愁來白發三千丈⑦,戲寫清風五百竿。
幸有穎奴知此意⑧,時來幾上弄清寒。
【注釋】
①籜(tuo):竹筍的殼。②鳳凰不至:語出宋劉子翚《此君傳》:“鳳鳥不至,吾已矣夫!”伶倫:傳說為黃帝時代的樂官,黃帝命他采竹制作樂器。應劭《風俗通義》卷六:“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于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而吹之,以為黃鐘之管,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為六。” ③特地:特意。④李薊丘:元代畫家李衎,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北京)人。⑤墨君:墨竹。竹,素有“此君”(王子猷首稱之)之名,故稱墨竹為“墨君”。⑥湘潭夢里秋:此用湘妃的典故,傳說舜帝死于南方,舜二妃娥皇、女英追來,哭死于湘水,成為湘水神。湘妃哭舜時,揮淚于竹,竹有斑點,世稱“斑竹”、“湘妃竹”。事見張華《博物志》。李衎寫竹,表達湘妃悲秋的哀怨,故云“寫破湘潭夢里秋”。⑦“愁來”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⑧穎奴:唐韓愈作《毛穎傳》,將毛筆擬人化,稱為“毛穎”。筆為畫家之奴,故云“穎奴”。
【評說】
本詩選自、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九、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七六。
吳鎮(1280—1359),元代著名畫家,“元四家”之一,字仲圭(一作珪),號梅花道人、梅沙彌、梅花庵主等,嘉興魏塘鎮(今浙江嘉善)人。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山水得巨然筆意,墨竹師文同。有《清江春曉圖》、《筼筜清影圖》等名作傳世。
對于此圖,吳鎮自題云:“五月廿四日,竹窗孤坐,清興遄發,戲寫此枝,且看果有文公法否?至正十九年也。”(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表明他創作此圖的時間和緣由。至正十九年(1359),吳鎮已至耋耄之年,猶耽心于墨竹,深得文同筆法,題云:“且看果有文公法否?”乃是客氣話。
吳鎮擅畫墨竹,他為自己的《墨竹圖》題寫的詩,富有意趣和情致,耐人尋味。這組詩的第一首,寫竹;第二首寫李衎;第三首寫自己,都與畫竹關連。今分述如下:
第一首,寫墨竹形象,詩人并不拘泥于畫上墨竹的形態、風神,下筆卻寫它們的生長過程。“解籜”,竹筍脫去筍殼,逐漸長成竹子,新竹竹節間有粉,散發著清香。竹子長成后,高可拂云,其色蒼翠。此竹可以采作樂器,只可惜采竹的樂官伶倫已經年老,矯正音律的鳳凰也不飛來,竹子無法發揮它的才能。至結句,詩人又說:竹子周圍特意長出許多荊榛,妨礙它的生長,并發出無可奈何的嘆惜。詩人為翠竹有才無人用而抱不平,抒發不平之感,借此機會,也一吐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氣,吳鎮一生也是懷才無人識,有才無人用。
第二首,稱頌元朝墨竹畫家李衎。吳鎮畫墨竹,遠師文同,近紹李衎。所以,詩的開端便表達出他長期緬懷李衎的情思。吳鎮稱頌李衎墨竹畫造詣精深,盡得風流,飲譽天下。百年來留下許多墨竹遺跡,深切地傳達出湘妃悲秋的哀怨。吳鎮的筆下也常常出現湘竹的倩影,湘妃怨秋的思緒,如《題竹》:“湘妃祠下竹,葉葉著秋聲。”《題畫竹》:“夜深夢繞湘江曲,二十五弦秋月明。”所以他能很敏銳地體識出李衎墨竹悲秋的情韻,寫出“寫破湘潭夢里秋”這樣優美的詩句來。
第三首,詩人化用李白詩句,形容自己愁思深長,于是戲寫墨竹排遣心頭的愁悶。二個詩句,構成一個因果關系,表明自己畫竹這一藝術活動的深刻意蘊。詩句中著“戲寫”二字,絕不是隨意涂抹,將畫竹當兒戲的意思,應是趁著創作激情到來時,揮毫作畫,有乘興畫竹的意思,誠如他自己所說:“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余,適一時之興趣。”(《佩文齋書畫譜》卷一六引《鐵珊瑚網》)因此,吳鎮筆下常用“戲作”、“戲墨”等字眼。至第三句,詩意突轉,轉出“穎奴”來。“穎奴”,指毛筆,語出韓愈《毛穎傳》。畫家不說自己喜歡畫竹,卻說毛筆真正懂得主人的愁來畫竹、畫竹遣愁的心意,所以不時來幾案上,畫幾竿竹。吳鎮使用擬人化手法,運詼諧筆調于詩句中,為詩篇增添了無窮的意趣。
上一篇:《題墨梅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子昂馬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