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僰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2,應律合節。巴童觀而妒之3,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貯4,左右皆蹈節5。巴童佁然揮袖而出其茅栗6,擲之地,猴褫衣而爭之7,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8。
郁離子曰9: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10,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
1僰(bo):古族名,居今四川省南部云南省東部。2“規旋”句:按規矩旋轉動作。3巴:古族名,居今四川省東部湖北省西部。4貯(zhu):懷著期待的心情而立著不動。貯,通“佇”。5蹈節:踏著節拍。6佁(yi)然:靜止的樣子。此處形容巴童鎮定的神態。7褫(chi):剝掉衣服。8沮(ju):頹喪。9郁離子:劉基之號。10蟻集:聚集如同群蟻。
【析點】 “巴童”因“妒”“僰人”的馴猴之術,別出心裁地導演了一出猴子紛爭茅栗的鬧劇。那群往常能俯首聽命主人指揮舞而蹈之的猴子,如今為爭吃茅栗,竟剝去衣服混戰起來。主人指揮不靈,“呵之”也“不能禁”,“大沮”矣! 基于此,作者借題發揮出一段議論,認為“以不制之師”而“戰者”,是一個盲目而渙散的群體,為爭奪物利而“趨之”,無異于這出鬧劇中的猴子。
“借題發揮”只是“借”而已。所“發揮”者往往是作者平日生活感受最深的事理,那“題”只起著引發的作用。哪些具體的社會現象使作者從這平凡的小“題”中,而且是一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鬧劇之“題”中,引發出這樣一段嚴肅而深刻的大道理? 這里無須考證;作者所議之理亦不必再闡發。要說的是那“題”,頗為形象多趣。巴童的頑皮之舉,可恨又可愛,恨其惡作劇;愛其稚氣的心態與聰靈。僰人的處境,讓人同情又引人發笑,同情其被頑童戲弄;笑其尷尬之態勢。至于文中的一群猴子,舞時令人會然微笑;紛爭茅栗時叫人捧腹大笑。妙哉,此“題”! 笑過之后,作者之筆戛然而止,一轉筆鋒,讓你去深思一個嚴肅的社會道理。前后文轉得自然,似水到而渠成
上一篇:《停鼓望云》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儋耳夜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