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本題這三首詩諷刺唐玄宗的驕奢淫逸,居安忘危。用七絕詠史是杜牧的特長。華清宮在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上面,原稱溫泉宮,天寶六年(747),改名華清宮。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導致天寶十四載(755)的安史之亂。而他的舊聞逸事,成為盛行于當時和后來的話題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題材。
先看第一首。
首句看似平直,卻耐人尋味。詩人路經華清宮到長安,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從長安回頭望驪山,景色美不勝收。驪山右是東繡嶺,左為西繡嶺,因為唐玄宗時栽上林木花卉,宛如錦繡而得名。這一“繡”字,語意雙關。其中有對驪山景色的贊美,也蘊涵著對玄宗驕奢的指責。后面“成堆”二字,既說明驪山到長安距離不近,偌大的兩座山嶺在回望中居然成了兩堆錦繡。這句詩也表明詩人一路上思潮翻騰,在思想上掀開了歷史的一頁。
后三句集中在傳送荔枝一點上做文章,構思精巧,匠心獨具,充分體現杜牧擇取史料進行藝術加工的能力。第二句來得突然,一下子造成一種懸念。驪山上面平時緊閉嚴防的一道道宮門突然依次打開。究竟為了什么呢?使人神秘莫測,疑竇橫生。第三句更叫人迷惑不解,只見遠處一騎奔突而來,快馬加鞭,飛塵滾滾。是有了敵情或發(fā)生了重大事故,來向皇帝告急嗎?可楊貴妃卻在會心地笑,是怎么回事呢?末一句道出了秘密所在,原來是為楊貴妃送來了荔枝。楊貴妃愛吃鮮荔枝。荔枝夏天成熟,容易變質,唐玄宗為使楊貴妃能吃到新鮮荔枝,特命人從四川、廣東遠程飛馳傳送。蘇軾在《荔枝嘆》中大有感慨地寫道: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這種窮奢極欲的享受太不得人心。“無人知”除唐玄宗、楊貴妃等人外,誰都不知道。這三字深刻而又含蓄。這是杜牧勝人一籌之處。
杜牧
再看第二首。
安祿山受唐玄宗的極度寵信,天寶十載(751),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重兵在握,更增強了他叛唐的野心。皇太子、楊國忠等人屢次指出安祿山要反,玄宗不信。后來,玄宗以賞賜大柑為名,派遣中官輔球琳去窺探虛實。安祿山厚賂輔球琳,蒙蔽了玄宗。玄宗深信安祿山“必無異志”,仍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
本詩前二句寫輔球琳從安祿山那里回華清宮。“新豐”,縣名,就在臨潼東北,驪山附近。從華清宮鳥瞰,新豐一帶的樹木擋住視線,只能看到綠樹中間飛揚起來的塵埃,所以說“綠樹起黃埃”。人馬一近,才辨認出奔馳而來的不是別人,正是輔球琳等人從漁陽回來。“漁陽”,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薊縣,是安祿山的根據地。“探使”,即指輔球琳。其實,玄宗派出“探使”,并不是真的對安祿山有所懷疑,而是為了證實自己重用安祿山的正確。安祿山正是利用玄宗的盲目自信,反過來愚弄了他。這首詩用的是嘲諷的筆調,彈的是弦外之音。
第三句與前二句之間,詩人著意在內在聯系上下功夫,精心剪裁,略去冗筆,留給讀者思索的余地。“霓裳”,即《霓裳羽衣舞》,屬于商調,始創(chuàng)于開元,盛行在天寶年間。后人指它為亡國之音。“千峰上”,指驪山上的華清宮。這一句表明,剛愎自用的玄宗見了輔球琳,更得意忘形,在欣賞楊貴妃迷人的表演的同時,似乎慶幸著安祿山對自己的忠心。后一句辛辣地譏刺了這個昏君。直到安史之亂爆發(fā),他才罷歌止舞,狼狽地從驪山上下來。聯系到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在馬嵬坡縊殺作為替罪羊的楊貴妃,這是多大的諷刺。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盡管杜牧反對白居易和他的《長恨歌》,但本詩無疑地也受了《長恨歌》的影響。
第三首。
楊國忠屢次上奏安祿山必反,又斷言召見他,必定不會來。狡詐的安祿山摸透了唐玄宗的心思,在安史之亂前一年,特意到華清宮去接受召見。玄宗任用他為左仆射。唐代因太宗做過尚書令,以后就不設此職,以左、右仆射為尚書省的長官。安祿山上驪山謁見玄宗,時在天寶十三載(754)正月。詩中的“月分明”告訴我們,那天約是正月十五日。
第一句的“萬國”,指全國各地。“笙歌”,泛指奏樂歌唱。開元、天寶是唐的鼎盛時期,又適值正月十五這一佳節(jié),因此到處可聽到歡慶的樂歌。“醉太平”三字,頗具深意。第二句寫明月之下華清宮的壯觀景象。在驪山上面高聳入云的樓閣殿臺上,抬頭望月亮也格外清楚。“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夜游詩》)這種為人們所陶醉的太平盛世的現象,掩蓋了一場醞釀多年而即將爆發(fā)的危機。
后二句進而寫華清宮里醉生夢死的歡樂。第三句“云中”二字與前面“倚天”二字相照應,烘托出華清宮的高峻,也暗諷玄宗昏憒,象生活在天空中,只知尋歡作樂,而對隱藏著的現實危機毫未覺察。安祿山長得肥胖,行動很不方便。可為了在玄宗面前獻殷勤,表“忠心”,跳起舞來迅疾如風。“拍”,指節(jié)拍。“舞”,指《胡旋舞》。胖子跳快舞,力不從心,亂了節(jié)拍,并不奇怪。深一層看,他包藏禍心,逢場作戲,強顏歡笑,“亂拍”反映他內心的緊張。末一句是對“祿山舞”來說的。安祿山賣勁的表演、滑稽的舞姿,博得唐玄宗、楊貴妃他們一片笑聲。風吹過重疊的峰巒把它帶到人間。“下”,在這里當動詞用。歡樂的背后是一場特殊的斗爭。安祿山又一次騙取了玄宗的信任。第二年,他起兵反叛,決心奪取唐的天下。
以上三首詩,杜牧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體按時間先后,選擇送荔枝、派輔球琳、醉度元宵三件小事,從不同的側面,嘲諷了唐玄宗,說明了安史之亂的不可避免,寫得深刻、精煉、含蓄。這組詩也反映了詩人對晚唐政治的不滿。他曾語重心長地說: “君王若悟治安論,安史何人敢弄兵!”(《詠歌圣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
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于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形容傳走之神速如飛,人不見其何物也。又見明皇致遠物以悅婦人,窮人之力,絕人之命,有所不顧,如之何不亡? (謝枋得《唐詩絕句注解》)
《過華清宮絕句》“新豐綠樹起塵埃” “舞破中原始下來”,造句驚人,奇絕痛絕! (黃叔燦《唐詩箋注》)
首二句賦本題,宮在驪山之上,樓臺花木,布滿一山,亦稱繡嶺,故首句言“繡成堆”也。后二句言回想當年滾塵一騎西來,但見貴妃歡笑相迎,初不料為馳送荔支,歷數千里陰道蠶叢,供美人之一粲也。唐人之過華清宮者,輒生感喟,不過寫盛衰之感;此詩以“華清”為題,而有褒姬烽火一笑傾周之慨。(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
上一篇:《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過山農家·顧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