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浪淘沙》原文賞析
簾外雨瀟瀟,妝點無聊,聲聲滴向不眠宵。賴是階前春意淺,未放芭蕉。
窗紙一條條,風又飄搖,半昏燈芯被香消。這段凄涼無處著,寄在梅梢。
這是一首游子詞,選取早春風雨之夜這一典型環境,抒發作者孤獨凄涼的情懷。
“簾外雨瀟瀟,妝點無聊,聲聲滴向不眠宵。”以夜雨開端,給全詞籠罩上一種凄涼冷寞的氣氛。“瀟瀟”既寫雨聲,也寫雨勢。夜闌人靜,連綿不斷的夜雨聲,在不能入睡的游子耳中是那樣的清晰、響亮,敲打著詞人的心弦,增加游子孤寂惆悵之感。這不眠之夜的雨聲,似乎是特意為“妝點”詞人百無聊賴的心境而設的。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寫到逗人愁思的夜雨,經常與芭蕉、梧桐相映襯。詠秋雨者一般多用梧桐,詠春雨者一般多用芭蕉。寫夜雨芭蕉的詩句俯拾即是。此詞從前人句中翻出新意。前人詞中以芭蕉夜雨極寫其苦,而詞人卻以 “階前春意淺”而芭蕉尚未綻放來寫凄苦中的慶幸。“賴是”二字陡然一轉,既表達出詞人對“未放芭蕉”的慶幸心理,更以退為進,為下面進一步寫無法驅除的孤凄之感留下發揮余地。
上片寫雨,下片寫風; 上片主要從聽覺寫,下片側重從視覺寫。“窗紙一條條,風又飄搖。”這是一倒挽句式,突出環境凄涼 。“又”字照應上片“簾外雨瀟瀟”,并把上下片的情、景連接在一起,使情從這里向深層發展。風吹窗破,條條窗紙簌簌抖動,雖然沒有一個有關聲、色的字眼,卻能喚起讀者的感覺經驗,達到繪聲、繪色的效果。“半昏燈芯被香消”一句,是從上片“不眠宵” 而來。詞人徹夜難眠,對燈擁被。燈“半昏”寓其有風,“被香消”寓其夜長。而“半昏”、“香消”又給畫面抹上一層灰暗冷清的色彩。“這段凄涼無處著,寄在梅梢。”最后以情作結,點明凄切之情,內心之苦。“梅”“眉”諧音,這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修辭手法。意思是這段孤寂凄涼的痛楚無處排遣,只能緊鎖雙眉,承受著這種痛苦。上片以“芭蕉”作結,下片以“梅梢”作結,都以花木傳情。又以“眉”“心”作喻,極見文心之巧。
此詞通首寫風雨之夜游子孤凄的心緒。在表現手法上最突出之點是回環曲折,層層深入的寫法。作品以“賴是”、“又”兩處轉關,先寫“聲聲滴向不眠宵”增加失眠者的孤凄,接著又以“賴是階前春意淺,未放芭蕉”把這種痛苦暫且挽住,然后以“風又飄搖”把痛苦之情推進一層。一弛一張,經過這番曲折起伏,最后匯聚成“這段凄涼無處著,寄在梅梢”的深重愁苦凄涼情緒的高潮。這樣,不只增加了詞的波瀾,而且更表現了詞人內心感情的層次變化過程,突出了愁已到了“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無法拂去的程度。
上一篇:《鄭燮·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左輔·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