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魏禧·登雨花臺》原文賞析
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聲。
這首詩是作者四十歲時,也就是明亡后二十年,登南京市南的雨花臺所作。全詩表達了深切的易世之痛,剖白了自己忠于故國的心志,也對那些“冠蓋雍容”的誤國“舊卿”表示了不滿和憤慨,詩情凄涼傷感,悲切動人。
首聯“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直接入題,寫登雨花臺的情景和原因。但第一句是從遠處落筆,從自己四十年來的生平寫起,其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四十年來,作者經過了明清易代的大變動,在風風雨雨、艱難困苦的日子中,不知經受了多少磨難,但他卻始終如一,沒有一點動搖。詩句中特別提到“四十”,說明時間的漫長;又特別提到“柴荊”(即茅屋),形象地暗示了社會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艱窘。但其中一個“老”字,把四十年的漫長歷史和“柴荊”中的艱難生活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他的矢志不渝和安之若素,忠于故明的心志在言外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第二句接著就說登雨花臺的原因,是來拜謁明代的“故京”。“故京”,即今南京市,明初朱元璋建都于此,以后明成祖遷都北京。明朝滅亡以后,清代建都北京,南京就成了江南士大夫常常憑吊故國的地方。這句使上句的意思得到了更為明確的表露,詩意進了一層。詩中的“此日”,有特地的意思,今日特地拜謁故京,詞意鄭重情深。而“麻鞋”兩字,不僅進一步描寫了自己的生活境況,還暗用了杜甫《述懷》詩中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之意,使人產生更為豐富的聯想。詩意顯得更為深厚,而“拜故京”之情,也就顯得特別強烈。兩句在時間上從“四十年”寫到 “此日”,在地域上從自己所居的“柴荊”轉換到明代的 “故京”,一路迤邐而來,這就把個人的一生和漫長時間中的社會大變動,把目前的處境和明都的今昔聯系起來,大大地擴充了社會和政治的內容,為以下寫登臨所見,打下了極為深厚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
中間兩聯,寫登臺所見,抒發自己的滿腔悲憤。
頷聯: “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 “山河”,即江山,此代指國家。詩人登臺所見,雖然虎踞龍盤,青山如舊,但已非明朝江山,早已淪為被異族鐵蹄踐踏的土地。這里“破碎” 的不僅僅是“山河”,還有作者那顆熱血奔流的赤子之心。詩人此時眼見大好江山全被葬送,忍不住發出憤怒的責問,“誰使”二字,力重千鈞,而又痛斷肝腸。下一句更為沉痛,不僅山河破碎,就連在鐘山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也不能得到保護,樹木居然遭到任意采伐。“可堪”二字,與前句“誰使”相應,再一次發出沉痛的感嘆,兩句顯得情緒特別憤激。全詩從首聯描寫入題,到頷聯就立即形成感情的高潮,有如浪濤陡然翻卷,也像山峰突兀挺立,詩人強烈的故國之情,得到了充分而深刻的表現。頸聯“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采用交叉承接的手法,緊接頷聯而來。“牛羊”句承“可堪”句,繼續寫明朝皇陵的凄涼荒廢,那昔日莊嚴肅穆的園陵,現在到處生滿了荒草,牛羊出沒其中,隨意踐踏,簡直成了一片牧場。這與劉長卿《登吳城歌》中 “牛羊踐兮牧豎歌,野無人兮秋草綠”所描寫的情形極其相似,一片衰敗荒涼景象,宛在讀者目前。“冠蓋”句承“誰使”句,寫改仕清朝的明朝舊官僚(即 “舊卿”) 恬不知恥。“冠蓋”,即官僚們的衣服、車蓋。作者放眼望去,那城中道路上顯得雍容華貴的 “冠蓋”,半數是明朝的舊臣,如今改換門庭,投靠新主,又是一副洋洋自得之態了。聯系 “誰使”一句的責問來看,在詩人看來,使得明朝山河徹底破碎的,除了清軍的侵略而外,顯然還有這些“舊卿” 的或明或暗的出賣。詩中以十分沉痛的語氣,明顯流露出了對這些人的極端鄙視和憎惡,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這中間兩聯通過交叉承接,把眼前破碎的山河,遭到踐踏伐而牛羊出沒的園陵,以及冠蓋雍容的“舊卿”,全都攝入筆底,融合成一片,使荒涼冷落之景與凄傷悲怨之情,相映相生,感人至深。并且,在交叉中造成一種往復回環之勢,時而描寫景色,時而發抒感慨,反復唱嘆,使易世之痛和故國之思更加深沉。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在雨花臺上,那種四顧神傷,仰天嘆息,心酸難忍的情景,籠罩著悲切的氣氛。
作者在這樣易于惹動故園之思的地方,徘徊留連,久久不忍離去,直到暮色蒼茫。“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聲。”這最后一聯,真是字字血淚。長歌當哭,必須是在痛定之后的,此時 “歌泣不成”,可見內心悲痛之巨、之深,登雨花臺而觸動的一腔悲憤,在這里再次形成高潮,洶涌的情思像接天巨浪一樣,沖擊著詩人的胸懷,也激蕩著讀者的心。這時,只聽得晚風陣陣,伴隨著那日夜不息的長江的水聲,顯得更加悲涼。這最后一句,作者巧妙地以景作結,把不能自抑,也無法再用言語形容的滿腔悲怨,一齊融合在凄涼悲傷的景色中,讓讀者從鮮明的形象中,去領會那深深的亡國之痛。另外,這樣處理,在全詩憤激的感情基調中,最后顯得情韻悠長,給讀者留下思索不盡的余意。這與全詩的開頭,以及中間的交叉回環,都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可稱手法新穎,不同凡響。
上一篇:古詩《孫原湘·登白云棲絕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因·白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