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慶麟2
魏叔子之文,最長人識見。叔子盛推朝宗3,朝宗故當不及也。
《集》太多4,予欲錄其精美者為一集,而薙去客游后作什之九以附焉5!嗟夫!使叔子足不下金精山,不愛浮譽,不受大腹賈金錢濫作文字,不急欲成集6,益之歲年7,演漾平迤8,時而出之,庶幾乎儒者之文矣9。昌黎云10:“無慕乎速成,無誘于勢利11。”有味哉! 有味哉!
1魏叔子,名禧,號叔子,清初散文家,有《魏叔子文集》22卷,收其詩文,此文題中《魏叔子集》即此文集。2王慶麟(生卒年不詳):清嘉慶間舉人,有《洞庭詩文集》。3朝宗: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文學家。4《集》:指《魏叔子文集》。5薙(ti):除去。客游:在外游歷。什之九:十分之九。附:意即收附為一集。6“使叔子”四句:魏禧在明末為避世亂遷居金精山(即江西寧都附近之翠微峰),清康熙三年(1664)下山出游(即上文所說“客游”),為提高聲譽,常以文索金,于是詩文濫作,回山后即為詩文結集印行。大腹賈(gu):富商。7益之歲年:意為在寫作上多下幾年功夫。8演漾平迤:意為對文章磨煉、修正。演漾:蕩漾,引申為磨洗、磨煉。平:治理。迤:曲屈不平。9庶幾:差不多。10昌黎:指唐代大散文家韓愈。11“無慕乎”二句:見韓愈《答李翊書》。
【析點】 魏禧早年隱居金精山,但他終于耐不住寂寞,于是下山出游。在客游時魏禧創作了大量詩文,名噪一時,但由于他把詩文當作追求浮譽虛名換取錢財的手段,因此粗制濫造者多,精美者甚少。以魏禧之才,本不難成為清初一大散文家,終因其急功近利,欲速不達,甚為可惜。作者開篇謂“魏叔子之文,最長人識見”,即指其文學實踐令人警醒。
而今以文謀取金錢者也不乏其人,文學作品的藝術質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重讀此文,我們或許能得到些教益與啟示
上一篇:《書《東倭志》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墨》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