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
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
這首詩作于1900年庚子事變后不久,表現了詩人在內憂外患交迫之時,對國家命運的關注。一、二句寫詩人對民族危亡局面的憂慮。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賣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當時在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來組成義和團,掀起反清反帝運動。腐朽的清政府一方面向帝國主義屈膝投降繼續賣國,一方面對義和團運動進行欺騙和屠殺。英、美、俄、法、日、奧、德、意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乘機進攻天津、北京等地,清政府西逃西安,只有義和團在河北、山東同帝國主義浴血奮戰。為了避難,秋瑾與丈夫王廷鈞匆忙地離開北京,回到當時雙方的親屬都在那里生活的湖南。居湘后,有關戰事消息不斷傳來,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使詩人非常激憤,詩人擔心著北京一帶的戰爭烽火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停息,擔心著國土的淪亡。然而,她更為自己不能投入戰斗的行列而愧恨不已。三、四句詩人便以魯國漆室縣的女子自比,表露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心情。詩人在《致秋譽章書》中說:“吾以為最苦最痛之無可告語者,惟妹耳。居無室家之樂,出無戚友填助,飄泊天涯;他日之結局,不能豫定也。吾哥雖稍勝一籌,而無告語則同,無戚友之助亦同,所幸者,生為男子耳,結局似勝妹十倍也。但妹亦不作杞憂,處今日之世界,國尚如此,況妹乎?惟切齒者,吾之仇,報復無計,實平生隱痛也。”由此可見,詩人雖滿懷憂國憂民之志,但是難于擺脫低賤的命運,不能披盔戴甲去參加保衛祖國的戰斗。一“空”一“難”,既流露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又表達了自己被束縛在封建禮教的樊籠中對報國無路的處境十分痛恨的強烈感情。這正是詩人后來能掙脫樊籠,朝著革命道路迅跑的前奏。全詩直抒胸臆,通過敘述自己對“幽燕烽火”和“中洋之戰”的擔憂來抒發情懷,情調憂憤;詩題反其意而用之,用典自然恰切,文字淺顯而感情誠摯動人。
上一篇:江湜《舟中二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寧調元《讀史書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