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載·到家作》原文賞析
久失東墻綠萼梅,西墻雙桂一風摧。兒時我母教兒地,母若知兒望母來。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萬念不如灰。曝檐破襖猶藏篋,明日焚黃祗益哀。
《到家作》四首,是錢載的名作。此其二,寫對亡母的懷念,是一首母愛的頌歌。《浙西六家詩鈔》評此詩: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真是血性所發,故沉痛若此,不必于字句論工拙,氣體辯家數。”張維屏評此詩云: “此詩具萬鈞力,總是少陵嫡派,香山、放翁則雁行耳。”又云: “字字沉實,字字動蕩,其佳處未嘗不從古人來,卻能于古人之外自成面目。”( 《聽松廬詩話》)
“久失東墻綠萼梅,西墻雙桂一風摧。”從故園庭院中的巨大變化寫起,自然引起對于往事的追憶。東墻、西墻,概括了整個庭院,乃至家庭。綠梅,春來吐萼; 雙桂,秋至飄香。庭中春有梅,秋有桂,可見一年四季非常美好。這都是母親在世時的情景了,它永遠伴隨著對于母親的懷念,深藏在詩人的記憶中。詩人每當回憶起令人心魂飄蕩的童年往事,就會想起母親和兒時那些溫馨的生活。作為一個失母者,他的悲哀也就會油然而生。“久失”、“一風摧”,寫的是樹,傳達的卻是詩人追憶兒時,頓為悲摧的心情,“血性所發,故沉痛若此”。
“莫怪淚如雪,人生思幼日”(龔自珍《寒月吟》)。在人類情感世界中,母愛是最純潔、最無私、最崇高、最永久的。在所有的人都忘了你的時候,母親記得你。因此,只要是有正常情感的人,對于母親的感情總是與生俱來,息止方止。即使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多年,你總是覺得她還在某個遠處或不遠處,總在內心深處癡癡地盼望著她的歸來。這是人之常情。詩人說“兒時我母教兒地,母若知兒望母來”,就是這種真情的表達。
“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萬念不如灰。”這首詩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作者自江西歸京途經浙江故鄉時。作者的母親朱氏逝于乾隆六年(1741),距作詩時已三十四年。何限罪,詩人自感有負母親的教育和期望,負罪甚深。想到這一點,感到十分痛苦,因此說:“百千萬種念頭,不如都化成死灰。”人在極端悲痛之時,便會有這種萬念俱灰之想。
結尾兩句:“曝檐破襖猶藏篋,明日焚黃祗益哀。”寫感情稍得平靜后的余悲,語調似漸趨平和,悲哀卻深浹骨髓。“曝檐破襖”,冬季暄暖之日,老年人和婦女常帶著孩子在屋檐下避風向陽處曬日取暖,謂之“曝檐”。篋,小箱子。焚黃,封建時代,凡品官新受恩典,祭告家廟祖墓,告文用黃紙書寫,祭畢即焚去,謂之焚黃。后亦稱祭告祝文為焚黃。宋王禹偁《送密直溫學士西京進葬》云:“故人垂淚看焚黃。”清查慎行《清明日西阡焚黃二律》、《亡室柜前焚黃再作一首》云:“踏青諸父老,嘆息看焚黃。”“祗緣吾有愧,不謂爾無知。”讀此可知當時的人們“焚黃”時的心情。
錢載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進士,后官至禮部侍郎。這時,其母已去世多年,未及看子成名。詩人到家后,檢視舊物,在小箱子里翻撿出兒時母親抱著自己曬日取暖穿過的破襖,仿佛還能感受到母親的體溫。這使詩人極其激動,既引起他對母親的懷念,也更加重他失母的悲哀。故云:“明月焚黃祗益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韓詩外傳》),是人類常有的憾事。一些兒時貧困,后漸順遂而雙親已經棄養的人,在這方面愴痛尤劇。封建社會里的讀書人,自幼接受封建孝道的灌輸,力主“百善孝為先”,很重視孝親;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為科舉功名營營奔走,長期離開父母,難承菽水之歡。及至功成名就(或功尚未成,名尚未就),雙親已不及待,辭別人世。這就使許多人在雙親過世之后,因未能常在膝下奉養而深感負疚、悔恨,甚至有沉重的負罪感。錢載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種感受。
錢載“篤于根本,孝悌忠信,至性至情,發而為詩,其旨敦厚,其氣清剛,其意沉著,其辭排奡”。(吳應和《浙西六家詩鈔》)“籜石集中,君親師友,惓惓不渝。”(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這首詩,便表現了錢詩的這一特點。在語言風格方面,這首詩“蒼莽之極,轉似荒率”,“有一種浮噩真樸,不假修詞屬對為工”(吳應和)。論者容易“以率易目之”。其實,詩人匠心獨運,其“對法字法,無往不立異出奇,自別時流”。“‘兒時我母教兒地,母若知兒望母來。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萬念不如灰’,七律對仗如此流轉,自亦難能。”(錢鐘書《談藝錄》)“望母來”一語,如錢鐘書評錢載其他作品時所云:“絕望中仍為期望之詞”,有其獨特的藝術效力,故讀者覺其“元氣淋漓,直欲雁行杜、韓”,能取唐、宋七律之長,“而出以自己之面目。渾灝流轉,大氣磅礴”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甚至覺得“此詩具萬鈞力” (張維屏《聽松廬詩話》)。
今天的讀者,對于孝親之說已漸生疏。但是,母子之愛,畢竟是人的天性,不會因時代與民族的差別而全然不同。今天的人,讀孟郊的《游子吟》、蔣士銓的《歲暮到家》、黃仲則的《別老母》,依然會感動; 中國的讀者,讀亨利希·海涅的《獻給母親》、揚·尼魯達的 《獻給母親》、赫爾曼·黑塞的《回憶母親》等,同樣會心弦振蕩。梅曾亮《艾方來家傳》云:“歸熙甫(有光)撰《先妣事略》,皆瑣屑無驚人事,失母者讀之,痛不可止。”讀錢載這首《到家作》及上述著名詩篇,也會使人有同樣的感受。
上一篇:古詩《于謙·出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沈德潛·制府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