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居正·舟泊漢江望黃鶴樓》原文賞析
楓林霜葉凈江煙,錦石游魚清可憐。賈客帆檣云里見,仙人樓閣鏡中懸。九秋查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黃鶴樓”,原在湖北武漢蛇山黃鵠磯上,面臨長江,傳說仙人王子安或費文偉駕鶴過此,實為風景勝地。張居正荊州人,自嘉靖末年至萬歷十年,由裕王講官進身宰輔,政績斐然,惜持身欠謹,政敵過多,身后頓遭攻訐,籍沒其家。《舟泊漢江望黃鶴樓》是作者在漢江入長江口處,借景抒情,可能是進身宰輔之前的作品。
“楓林霜葉凈江煙,錦石游魚清可憐”,起首入題,從“望”著手。“楓林霜葉”,固然是漢江、長江交匯處的實物,但卻具有藝術風采。“楓林霜葉”,序屬三秋,點明了季節,而秋高氣爽,又為“凈江煙”安排了絕好的位置。“楓林霜葉”,一派老辣深紅,不僅動人心志,嗾人輕狂,而且為下文“錦石游魚清可憐”設置了最好的參照系; 紅碧相對,靜動相間。這兩句為下文黃鶴樓的出現,作了氣氛的準備。
“賈客帆檣云里見,仙人樓閣鏡中懸”兩句請出詩題的主角——黃鶴樓。長江與漢江交匯,客商來往頻繁,船帆穿梭航行,自是常事,作者在“賈客帆檣”之后,綴以 “云里見”三字,則頓生神韻。這“云里見”三字將高空水面聯綴一起,造成渾然一體的意境。云影天光,云在水中,帆在云上,天上人間,人間天上,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仙人樓閣”,即黃鶴樓。不言“黃鶴樓”而言“仙人樓閣”,一則避免與題目 “復衍”,二則顯示黃鶴樓的歷史面目,與仙人相關。從行文上說,關照題目而不重復,堪稱簡練。就藝術表現說,“賈客帆檣云里見”,是“上”,“仙人樓閣鏡中懸”,是“下”,上下相合; “賈客帆檣云里見”見其“大”,“仙人樓閣鏡中懸”是“小”,小大相形,構思錯落有致。更應指出的是,“仙人樓閣鏡中懸”像一個特寫鏡頭將主題——黃鶴樓突現在讀者眼前,是“下”見其“上”,“小”見其“大”。
從前四句說,“楓林霜葉凈江煙”是平視,而“錦石游魚清可憐”三句是俯視。就“錦石游魚” 三句而言,俯視的范圍逐步縮小,集中在“仙人樓閣鏡中懸”特寫鏡頭上。為了展開詩思,必須擴張視野,使結構變化多端,搖曳多姿,引人入勝。“九秋查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是極理想的藝術造型。“查”,亦作 “楂”,木筏。“梅花”,曲調“梅花落”的省寫。這兩句構思奇特,一幻一真。木筏影水中,而綴以 “清漢”,從字面上說,是照應題目中的“漢江”,其次,古人習慣,常以“清漢”指銀河。銀河倒影入漢江,漢江木筏倒影入銀河,此“橫”字妙處難與君說。一曲笛音,空際飄來,此“落”字故生姿態。本來,“梅花落”是笛子曲調名稱,此則將專用名詞“梅花落”的“落”字,挪而不去,放在同一位置上,而變其詞性,巧絕妙絕。其次,這兩句意象的組合還利用了視覺的美感和聽覺的靈感。“九秋查影橫清漢”和“賈客帆檣云里見”的意境一樣,作者之所以重現一次,意在強化自然美,強調自然美的魅力,為下文蓄勢。“一笛梅花落遠天”從聽覺上啟迪人的靈性,呼喚自我意識。視覺和聽覺的統一,使作者“望”黃鶴樓的意緒達到高潮,爆發出新的意念。
“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兩句忽地一轉,轉出了“無限滄洲漁父意”。“滄洲”,濱水地方,古人以為隱者居住處。“漁父”,捕魚人。此處用屈原《漁父》篇意,與“滄洲”相應。遠離人世去濱水滄洲,堅辭官職做澤國漁民,從社會政治倫理的角度看問題,似乎由積極轉而為消極,情緒頓轉低沉。其實,這里的低沉,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作者命意主旨。這種反襯的手段,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過,辛棄疾在《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也用過,那里的“早生華發,人間如夢”并非立意消沉,而是為“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設,是一種藝術的反襯;同樣,“可憐白發生”,是為“贏得生前身后名”而設,也是一種藝術的反襯。因此,“夜深高詠獨鳴舷”,是詩人對前六句“望黃鶴樓”而產生的情感的宣泄,夜深人靜,江船獨坐,扣舷高詠,何等興致,何等高雅!
全詩以前六句與后兩句結構成統一體,而兩部分的組成則依據相反相成的藝術哲學規律,讀來耐人尋味。
上一篇:古詩《夏完淳·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問陶·蘆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