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
〔十二月〕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堯民歌〕怕黃昏不覺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裙帶寬三寸。
〔二月過堯民歌〕是首帶過曲(一般把它包括在小令里),內容是寫婦女的離愁。前曲通過景色描寫來襯托她對遠人的思念;后曲直抒她的愁緒,全曲滲透了深沉的傷感。開頭兩句寫別后不堪忍受遠隔千山萬水的分離。“自別后”、“更那堪”表明情由,總攝全曲的情緒。“隱隱”、“粼粼”描寫遙山遠水的形態,這是遠望所見。三四兩句寫近景,柳絮隨風揚灑,桃花鮮艷奪目,構成了春天明麗的圖景。古人原有折柳贈別、人面桃花的故事,在這里作者用桃柳入詩,除作為眼前的景色外,也暗切離別的心情。第五句緊接上文,寫花香因風透入內房,不但芳菲濃郁,而且連續不斷。第六句寫到了黃昏時節,漫天細雨增人惆悵,直至掩上重門。這一曲句句寫景,但又處處關情。以美麗的春天景色,反襯她孤單的境況,突出了她的思念之情。在這些句子中,我們還可體察到時間的推移、地點的更換、人物的走動。他整日價神思遠系,悵然無緒。一忽兒憑欄翹望,一忽兒低徊花下,一忽兒轉身步人香閨,一直到日落天晚,惘然對著連綿春雨。此時真有“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凄涼況味。
后曲在前曲的基礎上加強了感情的抒發。她怕黃昏帶給她的孤寂,她為離別而失魂落魄,以致潸然淚下,她還想象此時離人也正在為離別而悲痛欲絕,因而更加傷心。上面四句,從怕黃昏、銷魂到悲啼、斷腸,感情逐步加深。結句的意思在古典詩詞中較常見,但因為有了前文對悲傷的著力描寫,在這里,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也不覺得熟套了。這最后一句概括全曲,形象地表達了她內心的傷痛,突出了一個悲字。
這支曲接連使用對偶排比句式,使所寫的景物互相映襯,感情前后連貫,加強了抒情的效果。此外,前曲六個句子,句末都用迭字,這些迭字的使用,雖然語法位置相同,但是各具情狀,而且都帶感情色彩。“隱隱”寫遙山的模糊形象;“粼粼”有遠水的明亮色彩;“滾滾”描摹飛絮的動態;“醺醺”是醉臉的顏色;“陣陣”體現香風的連續;“紛紛”形容暮雨的迷濛。它們都隨物賦形,貼切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征,具有“復而不厭,賾而不亂”的妙處。后曲中的前邊四句,接連排比,每句的句首與句尾同用一詞,在情意連續,逐層遞進之外,又造成回環激蕩、纏綿不絕的語勢,使表達的感情更加悲惻幽怨。
王實甫的作品以文采見稱,這首《別情》就寫得典雅工麗。還有對偶、排比的妥貼自然,迭字、回環的美妙精當,都顯出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
上一篇:《劈破玉·錯認·明代民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十五從軍征·漢樂府民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