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陸樹聲2
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3:“無令中朝士大夫知4,恐爭謀南徙5,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樂南徙6,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7。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8。
1本文選自《清暑筆談》。海南:即今海南省,當時蘇軾被貶至此。蠔:(hao)牡蠣。2陸樹聲(1509-1605):字與志,號平泉,明代文學家。有《陸文定公集》。3貽書:致信。叔黨:蘇軾少子蘇過,字叔黨,紹圣元年隨蘇軾謫居嶺南。4中朝:朝中。5謀:營求。6使:假使。7公:對蘇軾的尊稱。8望:比。
【析點】 北宋紹圣年間,因貶斥元祐舊臣,蘇東坡被一貶再貶,最后竟被流放至僻遠的儋州,過著“飲食不具,藥石無有”的生活。但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心境下,他卻能“食蠔而美”,還急急忙忙地寫信告訴給兒子蘇過。此時,蘇東坡已是個年過花甲的老人,聯想到他多災多難的一生,這則軼事在輕松幽默之余,又實在隱含著一份深沉的郁憤。他在信中所謂“無令中朝士大夫知”、“爭謀南徙”云云,真正的含義便是不希望再有人被貶海南,經受同樣的痛苦。作者陸樹聲對此語的解釋為“使士大夫而樂南徙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過于坐實,未能析出蘇公調侃下所掩蓋的深重苦痛。不過他不愿沉溺于苦痛之中,而是努力追求一種達觀和超脫,最終實現由不堪其憂的現實體驗到不改其樂的精神超越。所以,在此信中,與郁憤并存的,又是一種知足的快樂。至于篇末陸樹聲記載后人對蘇軾信中之言的評價,是“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意即蘇軾愿朝中當權者都成為賢君子,不再搬演令他人遠貶的悲劇。切與不切呢?聊作對蘇軾此札的一解吧
上一篇:《與馬策之》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東坡食湯餅》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