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徽宗即位,詩人被赦放還。徽宗崇寧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詩人從鄂州出發(fā)準備先去江西老家探親,然后赴太平州住所。二十六日到巴陵,在一片瀟瀟的春雨中詩人登上岳陽樓,遠眺洞庭湖,六年來遠貶生涯的苦楚和今日遇赦生還的欣悅一齊涌上了心頭,寫下了這兩首著名的詩篇。
原文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guān)①。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②。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
①瞿塘: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滟滪關(guān):滟滪堆,瞿塘峽口的江心巨石,今已炸平。按:“生出”句暗用《后漢書·班超傳》中“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之典。 ②綰:旋繞打結(jié)。湘娥:湘夫人,傳說中居于君山的女神。
賞讀
第一首詩的首句是從遭貶寫起。詩人用“投荒”二字點明他遠貶的經(jīng)歷,再用“萬死”描述當時處境的艱險,最后用“鬢毛斑”點出貶謫時間的長和生活的艱苦。第二句與第一句正好相對,是寫赦還。“生出”二字意義有二:一是寫出詩人遇赦生還的路線,他是從戎州貶所經(jīng)瞿塘滟滪等險地東返而“生出”,走向家鄉(xiāng)的。更為重要的是詩人以此來表明他在六年的坎坷險阻后居然能生還的驚喜和感慨。這里既有對遠貶生涯的深重回憶,也有今日死里逃生的慶幸,情感上是極其復雜的。三四兩句是遇赦歸還歡欣之情,如釋重負輕松之感,詩人投荒在外多年,家鄉(xiāng)親人言信隔絕,現(xiàn)在遇赦歸來,遙想見到處別親人的情景,心中當然充滿了喜悅之情,詩人在表現(xiàn)這種情感時用了三個字:“先一笑”。一笑之中,當然貯滿深情,但又是心到神知,顯得有節(jié)制,表現(xiàn)了黃庭堅詩的特色。“未到江南先一笑”,到了家與親人相聚又該是怎樣的場面呢,可想而知了。“岳陽樓上對君山”,我們讀到這里方知詩人是在樓上覽景。關(guān)于岳陽樓有一些出名的登覽詩,如李白、杜甫《登岳陽樓》都是先描寫眼前之景,再去抒發(fā)感情。而這首詩卻先敘事、抒懷,最后再點出登覽地點,給人一種如夢方醒之感,體現(xiàn)了江西詩派在詩歌結(jié)構(gòu)上喜歡標新,喜歡突出的特色。
第二首詩正面寫樓上眺望,寫得十分出奇。如果說前首偏于雄放,而這首則更偏于奇險。從眼前君山想到有關(guān)湘夫人的傳說,還把君山寫作湘夫人的發(fā)鬟;嘆水勢不大,以致不能在白浪堆中飽看青山,其浮想之奇闊、構(gòu)思之美,確實把八百里洞庭,寫得蓬蓬勃勃。“銀山堆里看青山”是由劉禹錫“白銀堆里一青螺”詩句點化而成,體現(xiàn)了黃詩“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理論。
這兩首詩的妙處是境界雄奇。第一首雄奇偏于動,從投荒四川到行將重見江南,從“萬死”到“生出”,從“登樓”到“遠眺”,這都是一系列的“動”中,心情有變。第二首的雄奇偏于奇,詩人并不止于當前君山,而能融合今古,把眺望時的凝思引入奇境,顯示了詩人高曠胸襟和挺拔文辭,于政局動蕩、頻歷艱難困苦之苦余,仍舊卓然而立,雄視千古,誠為不易。
上一篇:《唐詩·李賀·雁門太守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清朝詩歌·王士禛·雨后觀音門渡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